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2)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
B.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
C.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
D.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
A.辟:是“招用、征召”的意思,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
B.丁母忧:是指李士谦的母亲有病,李士谦悉心照顾她,等到母亲去世后,他消瘦得只剩下骨架。 |
C.春秋二社:是古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其标志性时间分别为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标志性习俗是祭社稷和歌舞宴饮。 |
D.谥:即“谥号”,指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为“武皇帝”。 |
A.李士谦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后来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 |
B.在一次社日聚会时,李士谦面对丰盛的食物,却先摆出了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且与人为善。有一次他把闯进他家田里去的别家的牛牵到荫凉处喂养后便还给主人。 |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德,他有着高尚的道德风范,赢得人们的爱戴,他去世时,赵郡的人们痛哭流泪,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 |
(1)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2)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脖子)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小题1】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小题2】(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脖子)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小题1】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②且③乃 |
B.①因②而③以 |
C.①为②而③以 |
D.①为②且③乃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
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2)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
B.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
C.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
D.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
A.“凉州”,古代划分中国为九州。《尚书·禹贡》把凉州冀、兖、青、徐、荆、豫、雍等并列为九州。 |
B.“帝”,皇帝,常用于他人讲述时;皇帝自述时以“朕”自称,以“孤”自谦,以“寡”“寡人”对下谦称。 |
C.“母忧”,母亲的丧事;丁忧,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
D.《晋书》,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合称中国的“二十四史”。 |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先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
(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2)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纡,字文通,下邳徐人也。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晓吏人曰:“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
纡廉洁无资,常筑墼①以自给。肃宗闻而怜之,复以为郎,再迁召陵侯相。廷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②门。纡闻,便往至死人边,若与死人共语状。阴察视口眼有稻芒,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③入城者?”门者对:“唯有廷掾耳。”又问铃下④:“外颇有疑令与死人语者不?”对曰:“廷掾疑君。”乃收廷掾考问,具服“不杀人,取道边死人”,后人莫敢欺者。征拜洛阳令。下车,先问大姓名主,吏数闾里豪强以对。纡厉声怒曰:“本问贵戚若马、窦等辈,岂能知此卖菜佣乎?”于是部吏望风旨,争以激切为事。贵威跼蹐⑤,京师肃清。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和帝即位,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永元五年,复征为御史中丞。诸窦虽诛,而夏阳侯瑰犹尚在朝。纡疾之,乃上疏曰:“案夏阳侯瑰,本出轻薄,志在邪僻,学无经术,而妄构讲舍,外招儒徒,实会奸桀。轻忽天威,侮慢王室,又造作巡狩封禅上书,惑众不道,当伏诛戮。”会瑰归国,纡迁司隶校尉。六年夏,旱,车驾自幸洛阳录囚徒,二人被掠生虫,坐左转骑都尉。七年,迁将作大匠。九年,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第六十七》,有删改)
【注】 ①墼(jī):没有烧过的砖坯。②寺:官署。③藁:稻草。④铃下:指属下。⑤跼蹐:(jújí):行动小心,十分慌恐的样子。
【小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
(2)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周纡,字文通,下邳徐人也。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晓吏人曰:“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
纡廉洁无资,常筑墼①以自给。肃宗闻而怜之,复以为郎,再迁召陵侯相。廷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②门。纡闻,便往至死人边,若与死人共语状。阴察视口眼有稻芒,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③入城者?”门者对:“唯有廷掾耳。”又问铃下④:“外颇有疑令与死人语者不?”对曰:“廷掾疑君。”乃收廷掾考问,具服“不杀人,取道边死人”,后人莫敢欺者。征拜洛阳令。下车,先问大姓名主,吏数闾里豪强以对。纡厉声怒曰:“本问贵戚若马、窦等辈,岂能知此卖菜佣乎?”于是部吏望风旨,争以激切为事。贵威跼蹐⑤,京师肃清。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和帝即位,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永元五年,复征为御史中丞。诸窦虽诛,而夏阳侯瑰犹尚在朝。纡疾之,乃上疏曰:“案夏阳侯瑰,本出轻薄,志在邪僻,学无经术,而妄构讲舍,外招儒徒,实会奸桀。轻忽天威,侮慢王室,又造作巡狩封禅上书,惑众不道,当伏诛戮。”会瑰归国,纡迁司隶校尉。六年夏,旱,车驾自幸洛阳录囚徒,二人被掠生虫,坐左转骑都尉。七年,迁将作大匠。九年,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第六十七》,有删改)
【注】 ①墼(jī):没有烧过的砖坯。②寺:官署。③藁:稻草。④铃下:指属下。⑤跼蹐:(jújí):行动小心,十分慌恐的样子。
【小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尤:抱怨 |
B.不宜典司京辇典:掌管 |
C.纡疾之,乃上疏曰疾:痛恨 |
D.坐左转骑都尉坐:因...获罪 |
A.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 |
B.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 |
C.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 |
D.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 |
A.周纡明察秋毫,廷掾想煞煞他的威风,于是在清晨找到一个死人,砍断手足,竖立在相府门旁,周纡暗中观察打探,通过细节查出了实情。 |
B.周纡刚上任就给了下属一个下马威,他问豪门望族的名字,官吏却用卖菜的那些低贱的人来糊弄他,周纡识破了他们的伎俩,京师一片肃然。 |
C.周纡对窦氏贵戚不宽容,虽然窦氏很多人被杀,但夏阳候窦瑰还在朝中,周纡弹劾他,表面上建造讲堂,招收儒生,实际上在聚集奸诈凶暴的人。 |
D.周纡仕途曾因一件小事受波折,永元六年夏季闹旱灾,皇帝亲自去洛阳视察监狱,有两个囚犯被拷打受伤,身上生了蛆虫,周纡因此被降职。 |
(1)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
(2)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人。少任侠自喜。明季为诸生。顺治初,师定江南,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还女子其家。举康熙二年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政负课数万,系狱,启圣牒大府,悉为代偿。寻以擅开海禁,被劾夺官。
十三年,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陷温州傍近及台、处诸属县。圣祖命康亲王杰书统师进讨,启圣与子仪①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十四年,以王荐,超擢温处道佥事。
先是,精忠以书招郑锦②,锦至复拒之,将士多为内应,锦遂取泉、漳二府,据厦门。启圣又使仪破精忠将曾养性于温州。十月,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擢启圣福建布政使,率兵讨锦。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十六年,从康亲王尽取漳、泉地。锦遁归厦门。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赡军购马,具甲胄弓矢,糜③白金五万,皆出私财,诏嘉奖。
方郑锦屡入寇,徙滨海居民入内地,民多荡析。复捐赀赎归难民二万余人,并请开海界、复民业,听降卒垦荒,民困渐苏。及锦死,子克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于国轩等。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克爽乃遣使赍书,愿称臣入贡,不薙发④登岸。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
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启圣驻厦门督馈运,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大赉降卒,遣之归,台民果携贰。复设间使克爽与国轩互相猜,众莫为用。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七》,有删改)
【注】
①仪:姚启圣的儿子姚仪。
②郑锦:即郑经,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长子。
③糜:花费。
④薙发:清初,政府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留辫。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启圣与子仪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
(2)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人。少任侠自喜。明季为诸生。顺治初,师定江南,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还女子其家。举康熙二年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政负课数万,系狱,启圣牒大府,悉为代偿。寻以擅开海禁,被劾夺官。
十三年,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陷温州傍近及台、处诸属县。圣祖命康亲王杰书统师进讨,启圣与子仪①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十四年,以王荐,超擢温处道佥事。
先是,精忠以书招郑锦②,锦至复拒之,将士多为内应,锦遂取泉、漳二府,据厦门。启圣又使仪破精忠将曾养性于温州。十月,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擢启圣福建布政使,率兵讨锦。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十六年,从康亲王尽取漳、泉地。锦遁归厦门。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赡军购马,具甲胄弓矢,糜③白金五万,皆出私财,诏嘉奖。
方郑锦屡入寇,徙滨海居民入内地,民多荡析。复捐赀赎归难民二万余人,并请开海界、复民业,听降卒垦荒,民困渐苏。及锦死,子克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于国轩等。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克爽乃遣使赍书,愿称臣入贡,不薙发④登岸。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
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启圣驻厦门督馈运,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大赉降卒,遣之归,台民果携贰。复设间使克爽与国轩互相猜,众莫为用。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七》,有删改)
【注】
①仪:姚启圣的儿子姚仪。
②郑锦:即郑经,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长子。
③糜:花费。
④薙发:清初,政府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留辫。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政负课数万课:赋税 |
B.听降卒垦荒,民困渐苏苏:复苏 |
C.子克爽仍其爵仍:沿袭 |
D.大赉降卒,遣之归赉:赏赐 |
A.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 |
B.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 |
C.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 |
D.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 |
A.姚启圣少时任侠,在通州游历时被当地土豪侮辱,即请求参军,担任通州知州时,抓捕了那位土豪并将他杖杀,报仇后就弃官回乡了。 |
B.吴三桂手下的将领韩大任骁勇善战,决定和郑经的反清部队会合,姚启圣能言善辩,劝降成功,并将投降的士兵全部编为自己的部队。 |
C.姚启圣和儿子姚仪屡建战功,还自己出资五万白金赡军购马,准备盔甲弓箭,总督郎廷佐向朝廷上奏,说其多次立下战功,朝廷下诏嘉奖姚启圣。 |
D.姚启圣关心百姓,体恤民情,曾帮助被士兵抢掠的女子回家,还曾自己捐资赎回两万多难民,并请求朝廷开放海界,恢复百姓的常业,让投降的士兵垦荒。 |
(1)启圣与子仪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
(2)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文后小题。
夏侯胜字长公,为东平人也。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后事蕳卿,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言:“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宣如诏书。”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至四年夏,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动,或山崩,坏城郭室屋,杀六千余人。上乃素服,避正殿,遣使者吊问吏民,赐死者棺钱。下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托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曩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术士,有以应变,补朕之阙,毋有所讳。”因大赦。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霸为扬州剌吏。
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上亦以是亲信之。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
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 (节选自《汉书·夏侯胜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意义不正确的一组是()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夏侯胜有学识、为人质朴守正的一组是()
①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 ②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
③朝闻道,夕死可矣 ④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
⑤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 ⑥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
(4)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
夏侯胜字长公,为东平人也。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后事蕳卿,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言:“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宣如诏书。”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至四年夏,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动,或山崩,坏城郭室屋,杀六千余人。上乃素服,避正殿,遣使者吊问吏民,赐死者棺钱。下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托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曩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术士,有以应变,补朕之阙,毋有所讳。”因大赦。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霸为扬州剌吏。
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上亦以是亲信之。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
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 (节选自《汉书·夏侯胜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意义不正确的一组是()
A.胜少孤,好学孤:幼而无父 |
B.会昭帝崩会:恰逢 |
C.遣使者吊问吏民吊:慰问 |
D.光让安世以为泄语让:谦让 |
①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 ②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
③朝闻道,夕死可矣 ④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
⑤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 ⑥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
A.②③⑥ | B.①②⑤ | C.④⑤⑥ | D.①③④ |
A.夏侯胜向多位老师学习,博采各家之长,学问精细纯熟,善于论说灾异经术。 |
B.夏侯胜“臣下有谋上者”之言,既使昌邑王大怒,又差一点儿使张世安蒙受冤屈。 |
C.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震,宣帝下诏大赦天下,夏侯胜因此被赦而担任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 |
D.朝见宣帝时称宣帝为君,又在宣帝前对同僚以字相称,这些做法都是不合礼仪的,但宣帝反而因为这些而对他更加亲近信任了。 |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
(4)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凉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天水冀人也。幼好学,清辩有志节。初适扶风马元正,元正卒,为玄盛继室。以再醮之故,三年不言。抚前妻子逾于己生。玄盛之创业也,谟谋经略多所毗赞,故西州谚日:“李、尹王敦煌。”
及玄盛薨,子士业嗣位,尊为太后。士业将攻沮渠蒙逊,尹氏谓士业日:“汝新造之国,地.狭人稀,靖以守之犹惧其失,云何轻举,窥冀非望!蒙逊骁武,善用兵,汝非其敌。吾观其数年已来有并兼之志,且天时人事似欲归之。今国虽小,足以为政。知足不辱,道家明诫也。且先王临薨,遗令殷勤,志令汝曹深慎兵战,俟时而动。言犹在耳,奈何忘之!不如勉修德政,蓄力以观之。彼若淫暴,人将归汝;汝苟德之不建,事之无日矣。汝此行也,非唯师败,国亦将亡。”士业不从,果为蒙逊所灭。
尹氏至姑臧,蒙逊引见劳之,对日:“李氏为胡所灭,知复何言!”或谏之日:“母子命悬人手,奈何倨傲!且国败子孙屠灭,何独无悲?”尹氏日:“兴灭死生,理之大分,何为同凡人之事,起儿女之悲!吾一妇人,不能死亡,岂惮斧钺之祸,求为臣妾乎!若杀我者,吾之愿矣。”蒙逊嘉之,不诛,为子茂虔聘其女为妻。及魏氏以武威公主妻茂虔,尹氏及女迁居酒泉。既而女卒,抚之不哭,日:“汝死晚矣!”沮渠无讳时镇酒泉,每谓尹氏日:“后诸孙在伊吾,后能去不?”尹氏未测其言,答日:“子孙流漂,托身丑虏,老年余命,当死于此。”俄而潜奔伊吾,无讳遣骑追及之。尹氏谓使者日:”沮渠酒泉①许我归北,何故来追?汝可斩吾首归,终不回矣。”使者不敢逼而还。年七十五,卒于伊吾。
(选自《晋书·列女传>,有删节)
士业闻蒙逊南伐,命中外戒严,将攻张掖。尹氏固谏,不听,宋繇又固谏,士业并不从。繇退而叹日:“大事去矣,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还也!”士业遂率步骑三万东伐,距战于怀城,为蒙逊所败。左右劝士业还酒泉,士业日:“吾违太后明诲,远取败辱,不杀此胡,复何面目以见母也!”勒众复战,败于蓼泉,为蒙逊所害。
(选自《晋书·凉后主李士业传》,有删节)
【注】①沮渠酒泉:指沮渠无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靖以守之犹惧其失,云何轻举,窥冀非望!
(2)汝苟德之不建,事之无日矣。
(3)子孙流漂,托身丑虏,老年余命,当死于此。
凉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天水冀人也。幼好学,清辩有志节。初适扶风马元正,元正卒,为玄盛继室。以再醮之故,三年不言。抚前妻子逾于己生。玄盛之创业也,谟谋经略多所毗赞,故西州谚日:“李、尹王敦煌。”
及玄盛薨,子士业嗣位,尊为太后。士业将攻沮渠蒙逊,尹氏谓士业日:“汝新造之国,地.狭人稀,靖以守之犹惧其失,云何轻举,窥冀非望!蒙逊骁武,善用兵,汝非其敌。吾观其数年已来有并兼之志,且天时人事似欲归之。今国虽小,足以为政。知足不辱,道家明诫也。且先王临薨,遗令殷勤,志令汝曹深慎兵战,俟时而动。言犹在耳,奈何忘之!不如勉修德政,蓄力以观之。彼若淫暴,人将归汝;汝苟德之不建,事之无日矣。汝此行也,非唯师败,国亦将亡。”士业不从,果为蒙逊所灭。
尹氏至姑臧,蒙逊引见劳之,对日:“李氏为胡所灭,知复何言!”或谏之日:“母子命悬人手,奈何倨傲!且国败子孙屠灭,何独无悲?”尹氏日:“兴灭死生,理之大分,何为同凡人之事,起儿女之悲!吾一妇人,不能死亡,岂惮斧钺之祸,求为臣妾乎!若杀我者,吾之愿矣。”蒙逊嘉之,不诛,为子茂虔聘其女为妻。及魏氏以武威公主妻茂虔,尹氏及女迁居酒泉。既而女卒,抚之不哭,日:“汝死晚矣!”沮渠无讳时镇酒泉,每谓尹氏日:“后诸孙在伊吾,后能去不?”尹氏未测其言,答日:“子孙流漂,托身丑虏,老年余命,当死于此。”俄而潜奔伊吾,无讳遣骑追及之。尹氏谓使者日:”沮渠酒泉①许我归北,何故来追?汝可斩吾首归,终不回矣。”使者不敢逼而还。年七十五,卒于伊吾。
(选自《晋书·列女传>,有删节)
士业闻蒙逊南伐,命中外戒严,将攻张掖。尹氏固谏,不听,宋繇又固谏,士业并不从。繇退而叹日:“大事去矣,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还也!”士业遂率步骑三万东伐,距战于怀城,为蒙逊所败。左右劝士业还酒泉,士业日:“吾违太后明诲,远取败辱,不杀此胡,复何面目以见母也!”勒众复战,败于蓼泉,为蒙逊所害。
(选自《晋书·凉后主李士业传》,有删节)
【注】①沮渠酒泉:指沮渠无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适扶风马元正适:嫁与 |
B.蒙逊引见劳之劳:慰劳 |
C.岂惮斧钺之祸惮:畏惧 |
D.勒众复战,败于蓼泉勒:统率 |
A.抚前妻子逾于己生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B.李氏为胡所灭为击破沛公军 |
C.蓄力以观之使工以药淬之 |
D.不见师之还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A.尹氏自幼好学,有志向,有气节,曾多次出谋划策,辅佐凉武昭王李玄盛创立国家,当地的百姓对她非常尊崇。 |
B.尹氏极力反对李士业进攻沮渠蒙逊,她深刻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指出这种做法会引火烧身,导致国破家亡。 |
C.尹氏的进谏不仅未被采纳,反而激起李士业的愤怒之情和好胜之心,这也成为他战败之后仍一味冒进的主因。 |
D.尹氏被俘之后表现得不卑不亢,赢得了沮渠蒙逊的尊敬,后又凭借自己的智勇,得以与诸孙相聚,终老伊吾。 |
(1)靖以守之犹惧其失,云何轻举,窥冀非望!
(2)汝苟德之不建,事之无日矣。
(3)子孙流漂,托身丑虏,老年余命,当死于此。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顾和,字君孝。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曰:“此吾家麒麟,兴吾宗者,必此子也。”时宗人球亦有令闻,为州别驾,荣谓之曰:“卿速步,君孝超卿矣!”
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顗既过,顾指和心曰:“此中何所有?”和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顗入,谓导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导亦以为然。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
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起为尚书令,遣散骑郎喻旨。和每见逼促,辄号兆恸绝,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故不得不体国徇义。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只足以示轻忘孝道,贻素冠之义耳。”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
时南中郎将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荷文武之任,不能为国惜体,平心听断,内挟小憾,肆其威虐,远近怪愕,莫不解体。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
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拜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尚书令如故。其年卒,年六十四。追赠侍中、司空,谥曰穆。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选项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吾家麒麟,兴吾宗者,必此子也。”
(2)“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故不得不体国徇义。
顾和,字君孝。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曰:“此吾家麒麟,兴吾宗者,必此子也。”时宗人球亦有令闻,为州别驾,荣谓之曰:“卿速步,君孝超卿矣!”
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顗既过,顾指和心曰:“此中何所有?”和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顗入,谓导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导亦以为然。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
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起为尚书令,遣散骑郎喻旨。和每见逼促,辄号兆恸绝,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故不得不体国徇义。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只足以示轻忘孝道,贻素冠之义耳。”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
时南中郎将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荷文武之任,不能为国惜体,平心听断,内挟小憾,肆其威虐,远近怪愕,莫不解体。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
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拜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尚书令如故。其年卒,年六十四。追赠侍中、司空,谥曰穆。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宗人球亦有令闻令:美好。 |
B.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赞:辅佐。 |
C.贻素冠之义耳贻:赠送 |
D.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忧:父母去世 |
A.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小学而大遗 |
B.以疾笃辞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
C.族叔荣雅重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将何以补于万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A.顾和二岁丧父,童年便有美好的节操,同族的叔叔顾荣平素很器重他,并用他来激励同族中的人,顾和以后的经历及去世后追赠侍中、司空,验证了叔叔顾荣的话。 |
B.顾和“捉虱子,坦然不动”的故事,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一个世情常态:人心难测。人的意识深处是最难看透的。只有阅尽世情、胸怀宽广的人,才能如此透彻地一语道破。 |
C.顾和去见王导,王导在谈话间睡着了,顾和利用与同座王导的对话,既达到了叫醒了王导的目的,又委婉的进行了规劝,连同后来“独无言”的做法,都受到王导的称赞。 |
D.顾全资质优异出众,机警有锋芒,对当时南中郎将谢尚,收捕、杀害泾县县令陈干一事,不畏谢尚是皇亲国戚,敢于再次正言直谏,分析的入情入理,但没被采纳。 |
(1)“此吾家麒麟,兴吾宗者,必此子也。”
(2)“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故不得不体国徇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 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 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是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2)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 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 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涣往从之,为布所拘留 | B.涣颜色不变 |
C.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 | D.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
A.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B.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C.吕布击术于阜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D.涣闻唯德可以辱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①②⑥ | D.③④⑥ |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
B.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然不拘细行,仍然受到人民的敬重。 |
C.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的战争,力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
D.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 |
(1)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2)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