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纡,字文通,下邳徐人也。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晓吏人曰:“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
纡廉洁无资,常筑墼①以自给。肃宗闻而怜之,复以为郎,再迁召陵侯相。廷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②门。纡闻,便往至死人边,若与死人共语状。阴察视口眼有稻芒,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③入城者?”门者对:“唯有廷掾耳。”又问铃下④:“外颇有疑令与死人语者不?”对曰:“廷掾疑君。”乃收廷掾考问,具服“不杀人,取道边死人”,后人莫敢欺者。征拜洛阳令。下车,先问大姓名主,吏数闾里豪强以对。纡厉声怒曰:“本问贵戚若马、窦等辈,岂能知此卖菜佣乎?”于是部吏望风旨,争以激切为事。贵威跼蹐⑤,京师肃清。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和帝即位,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永元五年,复征为御史中丞。诸窦虽诛,而夏阳侯瑰犹尚在朝。纡疾之,乃上疏曰:“案夏阳侯瑰,本出轻薄,志在邪僻,学无经术,而妄构讲舍,外招儒徒,实会奸桀。轻忽天威,侮慢王室,又造作巡狩封禅上书,惑众不道,当伏诛戮。”会瑰归国,纡迁司隶校尉。六年夏,旱,车驾自幸洛阳录囚徒,二人被掠生虫,坐左转骑都尉。七年,迁将作大匠。九年,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第六十七》,有删改)
【注】 ①墼(jī):没有烧过的砖坯。②寺:官署。③藁:稻草。④铃下:指属下。⑤跼蹐:(jújí):行动小心,十分慌恐的样子。
【小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遂杀县中无状者数十人尤:抱怨
B.不宜司京辇典:掌管
C.纡之,乃上疏曰疾:痛恨
D.左转骑都尉坐:因...获罪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
B.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
C.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
D.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纡明察秋毫,廷掾想煞煞他的威风,于是在清晨找到一个死人,砍断手足,竖立在相府门旁,周纡暗中观察打探,通过细节查出了实情。
B.周纡刚上任就给了下属一个下马威,他问豪门望族的名字,官吏却用卖菜的那些低贱的人来糊弄他,周纡识破了他们的伎俩,京师一片肃然。
C.周纡对窦氏贵戚不宽容,虽然窦氏很多人被杀,但夏阳候窦瑰还在朝中,周纡弹劾他,表面上建造讲堂,招收儒生,实际上在聚集奸诈凶暴的人。
D.周纡仕途曾因一件小事受波折,永元六年夏季闹旱灾,皇帝亲自去洛阳视察监狱,有两个囚犯被拷打受伤,身上生了蛆虫,周纡因此被降职。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
(2)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6 11:3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籍。年二十三,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
倭躏江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为南京兵部主事。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之上策,当截之于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于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以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固请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犹不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
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纵:放任
B.贼窘,退庙湾   巢:驻扎
C.顺之甚 疾:痛恨
D.扉为床,不饰祸褥 辍:拆除
【小题2】下列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灭,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任凤阳巡抚。
D.唐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学说,他关起门来,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不少心得。
【小题4】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
(2)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裴)子野字几原,生而母魏氏亡,为祖母殷氏所养。少好学,善属文,仕齐为江夏王行参军。梁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兼廷尉正,时三官①通署狱,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后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人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
初,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宋史,未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称“松之已后无闻焉”。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而云“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从义师故也”②。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于是吏部尚书徐勉言之于武帝③,以为著作郎。普通七年,大举北侵,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武帝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乃奏,武帝深嘉焉。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靡丽,制多法古,与今文体异。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子野在禁省④十余年,默静自守,未尝有所请谒。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末年深信释教,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赐谥贞子。
(节选自《南史·裴子野传》)
注①三官:南朝梁时廷尉设廷尉监、廷尉正、廷尉平三官,称廷尉三官。②沈璞,沈约父,因未及时响应宋孝武帝平叛,被处死罪,并罪及家人,沈约在《宋书》中对此事曲文掩饰。③武帝:梁武帝萧衍。④禁省:皇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   嘉:赞许。
B.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 目:眼睛。
C.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    敕:皇帝命令。
D.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 徐: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相关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人有争者,示之以理 申之以孝悌之义。
B.焉:松之已后无闻焉   于是余有叹焉。
C.之:未之为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而:子野为文典而速   蟹六跪而二螯。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子野出色文才的一组是(   )
①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②其叙事评论多善。③以为著作郎。④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⑤徐起操笔,昧爽便就。⑥唯以教诲为本。
A.①②④B.③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子野在兼任廷尉正时,因名字被同僚签署,受牵连获罪免官,但他能淡然处之,终无怨恨之意;出任诸暨县令,不乱用刑罚,深受百姓称颂和喜爱。
B.裴子野继承曾祖父裴松之遗业,修完《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不掩饰史实,但兰陵萧琛却不以为然,认为他的史论无法和《过秦》、《王命》相提并论。
C.裴子野为文既典雅又快速,其文与当时风行的文体不同,他所作的《移魏文》徐勉等人深为叹服,武帝也称许其文气势豪壮。
D.裴子野为人静默自守、安贫乐道,对家人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唯以教诲为本,妻室儿女长期苦于饥寒;晚年时,他深信佛教,素食至终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乔允升,字吉甫,洛阳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太谷知县。以治行高等征授御史。历按宣、大、山西、畿辅,并著风采。

三十九年除京官。允升协理河南道,力锄匪类。而主事秦聚奎、给事中朱一桂咸为被察者讼冤。察疏犹未下,允升虑帝意动摇,三疏别白其故,且劾吏部侍郎萧云举佐察行私,事乃获竣,云举亦引去。寻迁顺天府丞,进府尹。齐、楚、浙三党用事,移疾归。

天启初,历刑部左、右侍郎。三年,进尚书。魏忠贤逐吏部尚书赵南星,廷推允升代。忠贤以允升为南星党,并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诏落职闲住,时七十一。

崇祯初,召拜故官。允升执法不挠,彻肃阉党余孽,多所平反。先是,钱谦益典试浙江。有二奸人伪作关节,授举子钱千秋,千秋故获荐。事传京师,为人所发。谦益大骇,诘知二奸所为。千秋及二奸罪当戍。事已七年矣,温体仁疑谦益主之,复发其事。诏逮千秋再讯。帝深疑廷臣结党,蓄怒以待,允升乃会都御史曹于汴、大理卿康新民等谳鞫者再,千秋受拷无异词,允升等具以闻。帝不悦,命覆勘。体仁虑谦益事白,再疏劾法官六欺,且言狱词尽出谦益手。允升愤,求去。

二年冬,大清兵薄都城狱囚刘仲金等百七十人破械出欲逾城被获帝震怒下允升及左侍郎胡世赏狱中书沈自植乘间摭劾允升他罪章并下按问副都御史掌院事易应昌以允升等无死罪,执奏再三,帝益怒,并下应昌狱,镌佥都御史高弘图、大理寺卿金世俊级,夺少卿周邦基以下俸,令再谳。弘图等乃坐允升绞,而微言其年老可念。帝谓允升法当死,特高年笃疾减死,与继荣俱戍边。四年,允升赴戍所,未几。年七十八。

——删节自《明史》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小题1】下列对原文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大清兵薄都城/狱囚刘仲金等百七十人破械出/欲逾城/被获/帝震怒/下允升及左侍郎胡世赏/狱中书沈自植乘间摭劾允升他罪章/并下按问
B.大清兵薄都城/狱囚刘仲金等百七十人破械/出欲逾城/被获/帝震怒/下允升及左侍郎胡世赏狱/中书沈自植乘间摭劾允升他罪章/并下按问
C.大清兵薄都城/狱囚刘仲金等百七十人破械/出欲逾城/被获/帝震怒/下允升及左侍郎胡世赏/狱中书沈自植乘间摭劾允升他罪/章并下按问
D.大清兵薄都城/狱囚刘仲金等百七十人破械出/欲逾城/被获/帝震怒/下允升及左侍郎胡世赏狱/中书沈自植乘间摭劾允升他罪/章并下按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设置进士科目。
B.起,是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黜免的官员。古代谈官职变动很讲究,进和擢一样,都是升职;罢、黜则是指免除官职;除是授予官职。
C.吏部,古代主管全国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以及学校事务等。隋、唐、五代,吏部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死,古时候人死了有不同的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乔允升死的时候被贬为庶民,故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乔允升为政有方,政绩突出。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在担任太谷县知县期间,因为政绩卓著,被朝廷征授为御史。
B.乔允升仕途波折,受污遭挤。赵南星等朝廷大臣推荐乔允升担任吏部尚书,但被魏忠贤当做赵南星的同党而逐出朝廷。
C.乔允升为官公正,忠诚执着。崇祯初年官复原职,即着手彻底肃清2魏忠贤余党,为官公正执着,很多人因此被平反昭雪。
D.乔允升人生坎坷,几起几落。多次受到奸党污蔑和挤压,最终因为狱囚刘仲金等逃狱案被贬为庶民戍边,令人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允升虑帝意动摇,三疏别白其故,且劾吏部侍郎萧云举佐察行私。
(2)事传京师,为人所发。谦益大骇,诘知二奸所为。千秋及二奸罪当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鸿门宴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组(   )
A.臣请入,与之同命(同生共死)B.先破秦入咸阳者之(王:大王)
C.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D.头发上指,目尽裂(眦:眼珠)
【小题2】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组(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亚父者,范增也
【小题3】下列对语段内容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樊哙“夫秦王有虎狼之心”等等一番话,表面上是抨击秦王,实际上是指责项王。
B.樊哙的陈词,虽有指责项王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合乎项王自矜功伐的性格。
C.项王在樊哙闯帐气势的压迫下,按剑而跽;在樊哙的严词责备下,说不出话来,这些都表现出他性格中怯懦、胆小的一面。
D.樊哙有的话同前文所写刘邦与项羽的对话几乎一样,这表明刘邦方面上下一致,同心协力。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继和,字周叔,李继隆之子也,少以荫补供奉官,三迁洛苑使。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曰:“吾门不坠者在尔矣。”初,继隆之请城镇戎军也,朝廷不果于行。继和面奏曰:“平凉旧地,山川阻险,旁扼夷落,城之为便。”太宗乃许焉,后复不守,咸平中,继和又以为言,乃命版筑。以继和知其军,兼原、渭、仪都巡检使。城毕,建议募贫民及弓箭手,垦田积粟,又屡请益兵,朝议未许。上曰:“苟缓急,部署不为济师,则或至失援矣。”命继和兼泾、原、仪、渭钤辖。时继迁未弭,命张齐贤、梁颢经略,因访继和边事。继和上言:“镇戎军为泾、原、仪、渭北面扞蔽,诚能常用步骑五千守之,泾、原、渭州苟有缓急,会于此军,并力战守,则贼必不敢过此军。臣虑议者以调发刍粮扰民为言。赖圣谟深远,不惑群议,复置此军,一年以来,蕃部咸以安集,边民无复愁苦。以此较之,则存废之说,相失万倍矣。真宗以其精心戎事,甚嘉之。戎人伺警巡驰备,一夕,塞长壕,越古长城抵城下。继和与都监史重贵出兵御之,贼据险再突城隍,列阵接战,重贵中重创,败走之,大获甲骑。有诏嘉奖,别出良药、缣帛、酒以赐。继和习武艺,好谈方略,颇知书,所至干治。然性刚忍,御下少恩,部兵终日擐甲,常如寇至,人多怨焉。真宗屡加勖励,且为覆护之。时朝廷每诏书约束边事,或有当行极断之语,官吏不详深意,即处大辟。继和言其事,乃诏:“自今有云重断、极断、处斩、决配之类,悉须裁奏。”先是,继隆卒,继和耻以遗奏得官。久之,迁西上阁门使。大中祥符元年卒,年四十六。赠镇国军节度,遣诸王率宗室素服赴吊。

(节选自》宋史·李继和传,有删改)

(注)①继迁,即李继迁,本姓拓跋氏。②圣谟,本指圣人治天下的宏图大略,后也被作为称颂帝王谋略之词。③大辟,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B.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C.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D.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授继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文中指继和因上辈功劳任供奉官。
B.城隍指城墙或护城河,从《过秦论》“因河为池”看,古代就是以天然河流作护城河。
C.牢,古代用作祭祀或宴享时用的牲畜,其中“牢”作祭祀用时,有太牢少牢之分。
D.素服指白色的冠服,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表示悲痛的心情和对死者的悼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继和深谋远虑,见识不同一般。他反对以调拨粮草烦扰百姓为理由裁撤镇戎军,认为镇戎军是北部边境的屏障,军事意义重大。
B.李继和精忠报国,很受朝廷重视。敌人夜里翻越长城进攻,形势危急,他英勇迎战,得到朝廷嘉奖;他去世后,皇帝派遣诸王去吊唁。
C.李继和治军严厉,得到皇帝理解。他对待部下缺少恩德,因敌寇经常到来,他命令士兵终日穿着铠甲,士兵对此不满,真宗却勉励他并替他掩盖不足。
D.李继和熟悉边务,敢于上书进言。当时朝廷下诏令严禁发生边境事端,官吏没有准确理解诏令,随意执行死刑,他上书反映,使朝廷下诏纠正官吏错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罐译成现代汉话。
(1)太宗乃许焉,后复不守,咸平中,继和又以为言,乃命版筑。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