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呰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节选自《明史 李东阳传》)
[注] 呰窳:zǐyǔ,疏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B.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C.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D.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的含义或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径尺书:指直径一尺的毛笔字。
B.《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C.闾阎:这里泛指民间。
D.所司:政府主管部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馀,东海大治。称之。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日:“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张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B.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C.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D.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之言: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B.中二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中是满的意思,中二千石即实得二千石。
C.唐虞之治:“唐虞”是指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D.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匈奴的别称,含有轻蔑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性格傲慢,不讲究世俗礼仪,但品行端正,喜好学习,而且敢于直谏,曾多次触怒皇上,使皇上非常生气。
B.汲黯的祖辈曾得到过古代卫国国君的宠爱,在他担任太子洗马时,因为他的行为严正而得到了别人的敬畏。
C.汲黯不慕权贵,对窦太后的弟弟田蚧,卫皇后的弟弟卫青,都是不行跪拜之礼,而是行平等之礼。
D.汲黯信奉黄老学说,抓大管小,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治理东海郡不到一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2)而黯常毁儒,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娶魏文帝女囊乐公主,授仪同三司。
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日:“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日:“今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
在任数年,有惠政,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已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丁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尝因休暇,谓子弟日:“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犹屈公卧治一隅。”于是出拜荆州总管。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卒于州,时年六十七。
世康性孝友,初以诸弟位并隆贵,独弟世约宦途不迭,共推父时田宅尽以与之,世多其义。(选自<隋书·韦世康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B.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C.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D.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是中国古代职官名,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
B.“尚书”一词,在古代含义丰富,可指儒家经典著作,又称《书》或《书经》,也可指中国封建 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
C.“耳顺”是六十岁以上的人的代称,出自《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D.文中的“季”指排行,古代用“孟、仲、季”“伯、仲、季”或“伯、仲、叔、季”等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常指最小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世康聪颖有识,深受器重。十岁时就被州府征为主簿;二十岁时娶魏文帝女儿襄乐公主为妻,并因此被封为汉安县公。
B.韦世康长于治理,且有美誉。尉迥兴兵作乱时,韦世康被授为绛州刺史,全郡大治;任荆州总管时,全境无讼,百姓爱戴。
C.韦世康恬淡寡欲,崇尚古风。韦世康淡泊官场,不羡慕权贵,不以官位傲视别人,有功成身退之志;施政简素清静。
D.韦世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韦世康曾因母亲年事已高,一度想辞官承欢膝下;有个弟弟仕途不顺,世康将父亲传留的田宅全给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陈述退让)。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转在青州。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凌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凌至项,饮药死。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
(节选自《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B.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D.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    )
A.《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B.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D.《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凌因受曹操赏识进入丞相府,长期对东吴作战,历任兖州刺史、青州刺史、扬州刺史、 豫州刺史等,多次受到封赏,最后官至太尉。
B.王凌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图谋废掉年幼的皇帝曹芳,用年长而有才的曹彪代替,王凌也和儿子王广商量此事,王广表示赞同。
C.起事之前,令狐愚病死了,黄华和杨弘将王凌造反之事报告了宣王司马懿,司马懿亲自率军讨伐。眼看大势已去,王凌投降,后在项城服毒自杀。
D.王凌政绩突出,军功显赫,也有荣耀的官位。但因野心太大,志向不切实际,招来了大祸,宗族遭诛,自己死后遭陈尸斫棺之辱,真是糊涂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2)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婴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舍业厚之遇:遭遇。
B.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辍:放下。
C.妾得君狐白裘愿:希望。
D.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千金直:通“值”,价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名声闻诸侯以其无礼
B.主记君与客语之次旁从祠中
C.于是秦昭王止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幸姬言昭王乃装遣荆轲。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孟尝君“善养士”的一组是(   )
①孟尝君舍业厚遇之
②献遗其亲戚
③取所献狐白裘至
④孟尝君客无所择
⑤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⑥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⑥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土地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共卫王室。秦王嬴政后来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废弃分封诸侯制度。
B.太子,古代以嫡长子确定继承人,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与摄政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C.谥号是给大臣的封号。长短字数不定,从一两字到廿二无定数,因官职地位而定。像文、武、明、睿、哀、厉、懿都是褒谥,有对其为人、品行或政绩的赞颂之意。
D.食客也叫门客,是指旧时寄食于豪门贵家,帮忙帮闲的人。食客之风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客”者依附于主人,主人则负责“养客”,被养之客多者达三千余人。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诸侯国纷纷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
B.有个宾客认为自己饭食的质量和别人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孟尝君。孟尝君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自杀了。
C.孟尝君的门客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
D.按照秦国关法规定,天亮后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在函谷关,多亏宾客中有个人打通守卫关节,孟尝君才能逃出函谷关。
【小题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2)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帝召见,谓公权日:“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文宗即位,迁谏议大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日:“此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日:“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彩,授卿谏议大夫。”翌日降制,以谏议知制诰,学士如故。
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尝入对,上谓日:“近日外议如何?”公权对日:“自郭日文镇节度,物议颇有臧否。”帝日:“日文是尚父之从子,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何事议论耶?”公权日:“以日文勋德,除镇攸宜。人情论议者,言日文进二女入宫,用此除拜,此信乎?”帝日:“二女入宫参太后,非献也。”公权日:“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因引王硅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内使送二女还日文。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公权志耽书学,不能治生,为勋戚家碑板,遗岁时巨万,多为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
精《左氏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说一义,必诵数纸。六年卒,赠太子太师,时
年八十八。
(节选《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改容:改变仪容,动容
B.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合作:适合担任
C.翌日降制,以谏议知制诰翌日:第二天
D.物议颇有臧否物议:众人的议论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B.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C.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D.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权委婉讽谏,直言规劝。他回答穆宗关于如何用笔才能尽善尽美的问题,使皇帝改容;别人赞扬文宗节俭的美德,他却理直气壮地规劝皇帝。B公权审察形势,忠心耿耿。当众人对郭日文担任节度议论纷纷时,他如实告诉了皇帝议论的原因,并且劝诫皇帝应该避嫌,最终说服了皇帝。   B. 公权书法刚劲清丽,得到皇帝的宠幸,但是不善于管理自己的生活。皇帝每年给他大量的馈赠,大都被管家偷走。
C. 公权专心书法,贯通经学。他广泛阅览各家笔法,自成一家,《金刚经碑》是他的得意之作;喜好精通典籍,每解释一个意义,常写满好几篇纸。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2)因引王珪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内使送二女还日文。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舍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钥龠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日:“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鬼侯有子而好:美丽
B.夷维子执而从策:马鞭
C.筦键纳:收起
D.将之薛,假于邹假涂:借路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龠/不果纳。
B.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龠不果纳。
C.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龠/不果纳。
D.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龠/不果纳。
【小题3】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鬼侯、鄂侯、文王都是纣王封的三公,但最后都被纣王杀死。
B.在上古时代,“子”本是男女的通称,在文中指的是女儿。
C.天子到各国巡察,诸侯例应迁出正宫,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朝堂听政理事。但鲁国官员,关闭上锁,不让齐湣王入境。
D.鲁仲连认为:秦国魏国都是万乘的大国,不能因为一次战争的胜利,就决定拥护秦国称帝。
【小题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舍之死。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对君主的尊称。
B.北蛮夷之鄙人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诸郎中执兵郎中: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恕。
【小题2】下列四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夫晋,何厌之有。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使毕使于前
D.秦王还柱而走
【小题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
B.不得持尺兵
C.诸郎中执兵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上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 ),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 ),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 )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 )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 )有平一天下之志。数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才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 )新城,( )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 ),多其所( )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 ),非特(    )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 )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 ),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 )视汴口,作斗门,还,故相李谷( ),疾作,仆(    )于坐上,(   )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 )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隔阂
B.非当世之务独:只,仅仅
C.数大臣问治道顾:顾虑
D.故相李谷第过:拜访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才智”的一组是(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B.②④⑥
C.③④⑤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小题4】在括号中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
(2)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
(3)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景祐三年,进天章阁待制。坐令开封府吏冯士元市女口,降知汝州。徒同州,就除陕西都转运使。文彦博鞫黄德和狱,未上,诏籍同案。籍言曰:“德和退怯当诛。刘平力战而没,宜加恤其子孙。”又建言:“频岁灾异,天久不雨。臣窃谓凡乘舆所费,宫中所用,宜务加裁抑,取则先帝,修德弭灾之道也。改左谏议大夫。自元昊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金明西北有浑州川,土沃衍。川尾曰桥子谷,寇出入之隘道。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周美袭取承平砦,王信筑龙安砦,悉复所亡地。
元昊既臣,召籍为枢密副使。籍言:“自陕西用兵,公私俱困,请并省官属,退近塞之兵就食内地。”从之,于是颇省边费。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籍初入相,且独员,而遽为昭文馆大学士,出殊拜也。侬智高反,师数不利,遣狄青为宣抚使。谏官韩绛谓武人不宜专任,帝以问籍。籍曰:“青起行伍,若以文臣副之,则号令不专,不如不遣。”诏岭南诸军,皆受青节度。既而捷书至,帝喜曰:“青破贼,卿之力也。”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坐擅听麟州筑堡白草平,而州将武戡等为夏人所败,复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迁尚书左丞,不拜。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今宫中传命,毋得受总是
B.皆寝不回复
C.坐令开封府吏冯士元女口买卖
D.悉所亡地收复
【小题2】下列句子中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川尾曰桥子谷,寇出入隘道此非曹孟德诗乎
B.筑招安砦谷旁以其无礼
C.而遽为昭文馆大学士,出殊拜也尽吾志而不能至者
D.若文臣副之犹不能不之兴怀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庞籍注重开源节流的一组是(   )
①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②宫中所用,宜务加裁抑
③籍至,稍葺治之
④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
⑤请并省官属,退近塞之兵就食内地
⑥籍初入相,且独员
A.①③⑥B.①②④C.③⑤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籍处事刚正不阿。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宫中贵人,只要他们的行为不合法度,庞籍都予以抵制。
B.庞籍敢于直谏。文彦博带兵打仗,却临阵脱逃,庞籍上书认为文彦博应当诛杀;他还上书建议每当灾年,应裁减皇帝出巡和宫中的费用。
C.庞籍主张用人不疑。当朝中有人要求限制狄青的权力时,庞籍对此明确反对,认为这样做有弊端。
D.庞籍治军纪律严明。庞籍统兵戍边时,分散驻扎在城里的十万戍边士兵,没有一个人敢违法犯禁。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平力战而没,宜加恤其子孙
(2)取则先帝,修德弭灾之道也
(3)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