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婴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舍业厚之遇:遭遇。
B.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辍:放下。
C.妾得君狐白裘愿:希望。
D.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千金直:通“值”,价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名声闻诸侯以其无礼
B.主记君与客语之次旁从祠中
C.于是秦昭王止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幸姬言昭王乃装遣荆轲。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孟尝君“善养士”的一组是(   )
①孟尝君舍业厚遇之
②献遗其亲戚
③取所献狐白裘至
④孟尝君客无所择
⑤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⑥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⑥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土地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共卫王室。秦王嬴政后来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废弃分封诸侯制度。
B.太子,古代以嫡长子确定继承人,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与摄政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C.谥号是给大臣的封号。长短字数不定,从一两字到廿二无定数,因官职地位而定。像文、武、明、睿、哀、厉、懿都是褒谥,有对其为人、品行或政绩的赞颂之意。
D.食客也叫门客,是指旧时寄食于豪门贵家,帮忙帮闲的人。食客之风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客”者依附于主人,主人则负责“养客”,被养之客多者达三千余人。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诸侯国纷纷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
B.有个宾客认为自己饭食的质量和别人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孟尝君。孟尝君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自杀了。
C.孟尝君的门客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
D.按照秦国关法规定,天亮后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在函谷关,多亏宾客中有个人打通守卫关节,孟尝君才能逃出函谷关。
【小题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2)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6 04:20: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项数目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面分析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樊哙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先发制人,使项羽陷于“不义”,表明即使刘邦在关中称王也是合法的,然而刘邦不这样做,这是对项羽极大的尊重。
B.“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羽如此一说,刘邦不动声色,回去立诛曹无伤,断了项羽一条眼线。说明项羽心无城府,缺乏政治远见。
C.刘邦会亲自到鸿门赴宴主要是因为他觉得有项伯说情,项羽不会杀他。
D.“范增项数目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可见项羽为人刚愎自用,做事优柔寡断。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范增项数目王
(3)因击沛公于坐 (4)因人之力而敝之
(5)军中无以为乐 (6)沛公起如厕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汉五年正月,汉王徙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项王亡将钟离味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后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到。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洛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叹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日/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
B.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日/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
C.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日/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
D.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古时天子数年巡狩一次,视察邦国州郡,同时,各国诸侯也须到指定地点朝见天子。
B.云梦,即云梦泽,指古时湖北南部、湖南北部长江两岸的大片湖泽之地,江北称云泽,江南称梦泽。孟浩然诗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徒奴,此处指各衙署所领有的苦役和官奴,有罪而没人官者日徒,有罪而做佣工者曰奴。
D.上变,指上言变事,又作上变事、变告,即向朝廷揭发、报告谋反、叛乱等非常事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王楚,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见其知恩图报;不念旧恶,召辱己之少年以为楚中尉,见其胸襟气度。
B.韩信发兵谋反,且轻信人言,持钟离眛首级见高祖于陈,终被械系,此举有不义的可鄙亦有委曲求全的可怜。
C.韩信与上言诸将能不,说高祖将不过十万,自己多多益善,至高祖问“何为为我禽”,方猛然警悟失言,改称陛下善将将,以平服高祖忌心。
D.韩信拔魏赵、定燕齐,佐汉破楚,功高盖世,最后却被斩钟室,夷三族,有其矜才自负的原因,更突出了“狡兔死,走狗烹”这一封建社会常见的历史规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2)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引:引进,荐举
B.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率:大致,一般
C.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贻:遗留
D.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     籍:登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新辞以教巫祝 约以连兵大举
B.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其险也若此
C.而不知养材之道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朗州地处偏僻,闭塞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
B.刘禹锡因才能出众而得到王叔文的重用,又为王叔文变法失败所累而被贬,十年后被朝廷召还,又因诗作触怒新贵得罪当政者,再遭贬谪。
C.刘禹锡被外放作播州刺史,裴度为之求情,皇帝认同了裴度的说法,认为刘禹锡孝心比别人更重,为了不让他的老母亲伤心,改授连州刺史。
D.刘禹锡认为要改变“天下少士”的状况,必须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大学,增加教育投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
(2)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先 王 知 天 下 之 善 不 胜 赏 而 爵 禄 不 足 以 劝 也 知 天 下 之 恶 不 胜 刑 而 刀 锯 不 足 以 裁 也 是 故 疑 则 举 而 归 之 于 仁 以 君 子 长 者 之 道 待 天 下 使 天 下 相 率 而 归 于 君 子 长 者 之 道 故 曰 忠 厚 之 至 也
(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革幼而聪敏,六史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自相训勖,少孤贫,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吏部谢胧雅相钦重。尝宿卫,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著褥,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除少府卿,出为蜞北豫章王长史,随府王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途经下邳,遂为魏人所执。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馬,见革辞色严正,更相敬重。延明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扑。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粟米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请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除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应至,并赍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至镇,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送故依旧订舫,革并不纳,惟乘台所给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征入为度支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大同元年卒。革历官八府长史,四王行事,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B.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C.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D.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父艰,也称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之意;遭遇母亲丧亊为丁母忧。丁,遭遇的意思。
B.加扑,意为施加鞭刑。扑在古代为鞭打的刑具,有长短之分,短的为敲,长的为扑。
C.刺史,最早为中央派到地方的监察官员,后为州一级军亊行政长官。这里指后者。
D.卒,死亡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一般人死亡就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革敏而好学。他六岁就愤得写文章,年少孤苦贫穷,读书学习毫不倦怠。大雪天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却沉醉于学习不知疲倦。
B.江革忠贞不渝。他曾随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被魏人俘获,在魏人威逼利诱下,誓死忠君。魏人见不能使他屈服,只好放他还朝。
C.江革刚强正直。他赏罚严明,百姓安定,官吏害怕,朝宴时对于不合格的官员常有批评的话,因而被权贵憎恨,只好称病返乡。
D.江革为官清廉。门生故吏的馈贈,百姓送行的礼物,他一概不收;返朝时不接受定做新船;身旁没有侍妾,家徒四壁,深受世人敬重。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
(2)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