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帝召见,谓公权日:“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文宗即位,迁谏议大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日:“此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日:“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彩,授卿谏议大夫。”翌日降制,以谏议知制诰,学士如故。
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尝入对,上谓日:“近日外议如何?”公权对日:“自郭日文镇节度,物议颇有臧否。”帝日:“日文是尚父之从子,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何事议论耶?”公权日:“以日文勋德,除镇攸宜。人情论议者,言日文进二女入宫,用此除拜,此信乎?”帝日:“二女入宫参太后,非献也。”公权日:“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因引王硅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内使送二女还日文。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公权志耽书学,不能治生,为勋戚家碑板,遗岁时巨万,多为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
精《左氏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说一义,必诵数纸。六年卒,赠太子太师,时
年八十八。
(节选《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改容:改变仪容,动容
B.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合作:适合担任
C.翌日降制,以谏议知制诰翌日:第二天
D.物议颇有臧否物议:众人的议论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B.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C.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D.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权委婉讽谏,直言规劝。他回答穆宗关于如何用笔才能尽善尽美的问题,使皇帝改容;别人赞扬文宗节俭的美德,他却理直气壮地规劝皇帝。B公权审察形势,忠心耿耿。当众人对郭日文担任节度议论纷纷时,他如实告诉了皇帝议论的原因,并且劝诫皇帝应该避嫌,最终说服了皇帝。   B. 公权书法刚劲清丽,得到皇帝的宠幸,但是不善于管理自己的生活。皇帝每年给他大量的馈赠,大都被管家偷走。
C. 公权专心书法,贯通经学。他广泛阅览各家笔法,自成一家,《金刚经碑》是他的得意之作;喜好精通典籍,每解释一个意义,常写满好几篇纸。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2)因引王珪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内使送二女还日文。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9 04:15: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济字巨川。其先真定人,父恕,后唐时童子及第,开宝中,知秀州。会盗起,城陷,为盗所杀,将并害济。济伏柩号恸,谓贼曰:“吾父已死,吾安用生为,但恨力不能杀汝,以报父仇尔!”贼义之,舍去。济携父骨匿山谷间。既而官军大集,济脱身谒其帅朱乙,陈讨贼之计。乙嘉之,遗以束帛,奏假驿置遣归。再调胙城尉,徙临河主簿。转运使王嗣宗被诏举法官,以济名闻。改刑部详覆官、通判镇州。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一夕,报有火,济部壮士数十潜往侦伺,果得数辈并所盗物,即斩之。驰奏其事,太宗大悦。召判登闻鼓院,拜监察御史。上陈统天下之术、节民物之道,大者有十。其言切于时,词多不载。景德初,徙知河中府。三年,判司农寺。时周伯星见,济乘间言曰:“昔唐太宗以丰年为上瑞。臣愿陛下日慎一日,居安虑危,则天下幸甚。”受诏与刘综改定茶法,颇易旧制,由是忤丁谓、林特、刘承规辈,因与王钦若迭诋訾之。四年,拜本曹郎中,出知杭州。郡城西有钱塘湖,岁久湮塞。济命工浚治,增置斗门,以备渍溢之患,民颇利之。大中祥符三年,徙知洪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属岁旱民饥,躬督官吏为糜粥,日亲尝而给之;录饥民为州兵,全活甚众。是岁卒,年五十九,遗奏大旨以进贤退谀佞、罢土木不急之费为言。济颇涉经史,好读《左氏春秋》,性刚直,无所畏避。少时,深州刺史念金锁一见器之,且托后于济。金锁没,济抚其孤,援寘禄仕。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三》,有删改)

(注) 周伯星:星名,有象征祥瑞和灾凶两种说法,此处象征祥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B.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C.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D.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言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左氏春秋》是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秀州城被盗贼攻陷后,王济的父亲被杀,王济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怒斥盗贼,盗贼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认为王济有义节而放了他。
B.王济正直有为,受到朝廷赏识,被朝廷召入判登闻鼓院,授予监察御史的重要职务。王济曾上书陈述治理天下、节省百姓物力的十点决策,建议切合时政。
C.王济颇有政绩,在杭州任职时,兴修水利,百姓获利很多;在洪州任职时,遇到旱灾,亲自为百姓煮粥,录用灾民做州兵,许多人得以度过饥荒。
D.王济在年轻时,曾深受深州刺史念金锁的器重,在念金锁死后,王济完成当年念金锁的嘱托抚养他的后代,并帮助他的后代走上了仕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诏与刘综改定茶法,颇易旧制,由是忤丁谓、林特、刘承规辈,因与王钦若迭诋訾之。
(2)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贾生既以適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B.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C.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徐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D.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是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B.“博士”仅为学位名,为学位的最高一级。
C.“公卿”即“三公九卿”。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D.“拜”在古代既可以指授予官职,也可以表示恭敬的礼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写文章闻名当地。他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曾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嫉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
C.贾谊从长沙被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皇上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
D.贾谊多次向皇帝上疏,反映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制度的规定,建议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刚字僧庆,河南洛阳人也。起家奉朝请。累迁镇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历大行台郎中、征东将军,加金紫阶,领司徒府从事中郎,加阁内都督。魏孝武与齐神武构隙,刚密奉旨召东荆州刺史冯景昭率兵赴阙。未及发,孝武西迁。景昭集府僚议。
司马冯道和请据州待北方处分。刚曰:“公宜勒兵赴行在所。”刚曰:“公宜勒兵赴行在所。”久之更无言者。刚抽刀投地曰:“公若欲为忠臣,请斩道和;如欲从贼,可速见杀!”景昭感悟,遂众赴关右。侯景逼穰城,杨祖欢等起兵应景,以其众邀景昭于路。景昭战败,刚没蛮中。大统初,刚于霸上见太祖,具陈关东情实。太祖嘉之。是年,诏刚剛使三荆,听在所便宜从事。使还,称旨,进爵武城县侯。顷之,御史中尉董绍进策,请图梁汉。刚以为不可,而朝议已决,遂出军。绍竞无功而还,免为庶人。除刚颍川郡守。为侯景所破,乃率余众赴洛阳。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时有流言传刚东叛, 齐神武因设反间, 声遣迎接。 刚乃率骑袭其下坞, 拔之, 露板注言状。太祖知刚无贰,乃加赏赉焉。渭州民郑五丑构逆,与叛羌相应,令刚往镇之。魏文帝举觞属刚曰:“昔侯景在东,为卿所困。黠羌小竖,岂足劳卿谋虑也。”刚至,并攻破之。孝闵帝践阼,出为利州总管、 利沙方渠四州诸军事。 沙州氐恃险逆命,刚再讨服之。 方州生獠,自此始从赋役。加授渠州刺史。刚初至,渠帅惮其军威, 相次降款。 后以刚师出逾年, 士卒疲弊,寻复亡叛。后遂以无功而还。又与所部仪同尹才失和,被征赴阙。 遇疾,卒于路。年五十七。
(节选自《周书•赵刚传》)    
注露板,书信不封口 。
【小题1】下列对文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
B.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
C.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
D.大行台元海遣刚还郡征粮/时景众已入颍川/刚于西界招复阳翟二万户/转输送洛/明年/洛阳不守/刚远隔敌中/连战破东魏广州刺史李仲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的解释有三: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兴家立业和出身。这里为第一种。
B.“阙”意思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指应召入朝觐见皇帝。
C.“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在本文中赵刚让冯景昭率兵前往的皇帝西迁后的逃亡处。
D.古代庙堂下东边的台阶称“阼”,“阼践”原指踏上这层台阶,又表示登上国君宝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刚有识有胆,不恤个人安危。皇帝危难之时,群臣议政,赵刚不仅能出谋划策,而且能在众人犹豫不决时,勇敢地站出来,以其决绝的言语左右局势。
B.赵刚深受信任,受诏遇事自决。他先在霸上遇太祖,向皇帝说明了关东一带的情况,受到嘉奖;后在出使外地时,被赋予了自行决断处置的权力。
C.赵刚忠于朝廷,赢得皇帝赏赉。齐神武帝设下反间计,大肆宣扬要迎接赵刚东叛,一时流言四起,然而赵刚却率兵袭破敌城,获得皇帝信任、赏赐。
D.赵刚总领四州,出师未克全功。沙州被他两战征服,方州也归顺了;渠州也曾被降服,但后来因为军队征战时长,士兵疲劳不堪,他未能稳定全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侯景逼穣城,杨祖欢等起兵应景,以其众邀景昭于路。
(2)昔侯景在东,为卿所困。黠羌小竖,岂足劳卿谋虑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士奇,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永乐五年,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令受否来可知且物微当无他度”帝遽命毁籍。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太子喜文辞,王汝玉以诗法进。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足为也。”太子称善。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怜赵王年少,宽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帝悦。十二年,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至,宥之。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英宗即位。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B.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C.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D.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皇太子地位仅次皇帝
C.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冰《书》礼》易》乐》《春秋》。
D.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礼部侍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史才出众,而不看重诗才。他凭借史学才华被举荐进入官场,参与辅佐太子时,曾经劝诫太子不要学习诗法小技。
B.杨士奇力辅太子,卷入宫廷斗争。汉王和赵王联手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杨士奇坚决与他们斗争,并因此被关押很久。
C.杨士奇为人正直,维护朝臣。他劝谏皇帝遵行即位时颁布的诏书,宽恕曾经忤逆的臣子;又为虞谦辩白,还帮弋谦免罪
D.杨士奇忠君报国,然而治家不严。他深受数朝皇帝的信任,肩负重任;儿子杨稷傲慢凶暴,最终因为欺凌、杀人而被逮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
(2)土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土奇意,降诏慰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