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高祖建武军事,讨平鲁山,禽桓振以建义勋,封吴兴县五等侯。卢循寇逆,群盗互起,郭寄生等聚作唐,又从刘道规讨柏谦、荀林等,率厉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及徐道覆来逼,道规亲出拒战,道济战功居多。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淝,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至成皋,伪兖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沈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
景平元年,虏围青州刺史竺夔于东阳城,夔告急。加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救东阳。未及至,虏烧营,焚攻具遁走。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徐羡之将废庐陵王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屡陈不可,不见纳。羡之等谋欲废少帝,讽道济入朝。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太祖未至,道济入守朝堂。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太祖寝疾累年,彭城王义康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可复制。十二年,上疾笃,会北魏为边寇,召道济入朝。十三年春,将遣道济还镇,已下船矣,会上疾动,召入祖道,收付廷尉。薛彤、进之并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初,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选自《宋书·檀道济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
B.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
C.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
D.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 |
A.高祖,庙号,一般用于朝代开创者,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侍奉的名号。 |
B.戎夷,文中泛指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戎”常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
C.景平,年号,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 |
D.廷尉,古代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的官吏,后改为大理。 |
A.檀道济守孝尽礼,尊奉兄姐。檀道济在父亲丧事期间做到了守孝尽礼;他对待姐姐和兄长,十分恭敬和睦,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
B.檀道济追随高祖,累获战功。高祖刚举义时,檀道济就随从他进入京城,其后多次参与讨伐之战,身先士卒,立下了许多显赫战功。 |
C.檀道济力排众议,释放俘虏。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总共俘获四千多人,有人建议将这些人全杀死并运回京城示众,但檀道济全部释放并让其回家。 |
D.檀道济不附权臣,力拒废议。徐羡之打算废黜庐陵王义真,檀道济反对徐羡之这样做;后来徐羡之想要废除少帝,并讥笑檀道济不敢入朝。 |
(1)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
(2)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颙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中平六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
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山东未定,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操从之。
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
B.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
C.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
D.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
A.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即“至孝至廉”之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
B.兖州,我国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雍等九州。 |
C.九锡,即“九赐”,指天子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九种器用之物,代表最高礼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该词成了篡逆的代称。 |
D.祖日,其中“祖”是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荆轲刺秦王》中“既祖”的“祖”与本文中的“祖”意思相同。 |
A.荀彧少有才名,深得众人赏识。南阳何颙称他有“王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投奔曹操后,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 |
B.荀彧勇决果毅,善于把握局势。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军防备,避免了变乱发生;官渡之战,他提出合理建议,使曹操出奇兵打败袁绍。 |
C.荀彧工于谋略,颇有远见卓识。他建议曹操先稳固自己的根本;又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挟天子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
D.荀彧清高正直,事主保持忠节。他以大义阻谏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祸;他在病中收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 |
(1)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2)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五经正义》的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朝廷褒扬。 |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他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李觉却认为此方艰险不足挂齿。 |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他进献的论时务的对策,所作的《竹颖传》,皇上都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多次上书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在计算雉兔首足的方法上有独到的见解。 |
(1)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丁瑄,不知何许人。正统间为御史。初,福建多矿盗,命御史柳华捕之。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得自置兵仗,督民巡徼。沙县佃人邓茂七为甲长。其俗佃人输租外,例馈田主。茂七倡其党令毋馈,而田主自往受粟。田主诉于县,县逮茂七,不赴。下巡检追摄,茂七杀弓兵数人。上官闻,遣军三百捕之。被杀伤几尽,巡检及知县并遇害。茂七遂大剽略,伪称“铲平王”,设官属。党数万人,陷二十余县。都指挥范真、指挥彭玺等先后被杀。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十三年四月,茂七围延平。刷卷御史张海登城抚谕。贼诉乞贳死,免三年徭役,即解散为良民。海以闻。命瑄往招讨,以都督刘聚、佥都御史张楷大军继其后。瑄既至,先令人赍敕往抚。茂七不肯降,瑄驰赴沙县图之。贼首林宗政等万余人攻后坪,欲立寨。瑄令通判倪冕等率众先据要害,而身与都指挥雍埜等邀其归路,斩贼二百余级,获其渠陈阿岩。
明年二月,瑄诱贼复攻延平,督众军分道冲击。贼大败,遁走,指挥刘福追之,遂斩茂七,招胁从复业。未几,复擒其党林子得等。尤溪贼首郑永祖率四千人攻延平。瑄偕埜等邀击,擒之,斩首五百有奇,余党溃散。
楷之监大军讨贼也,至建宁顿不进,日置酒赋诗为乐。闻瑄破贼,则驰至延平攘其功。瑄被胁依违具奏。福不能平,诉之。诏责瑄具状。楷等皆获罪。瑄有功不问,功亦竟不录。茂七虽死,其从子伯孙等复炽。朝廷更遣陈懋等以大军讨,瑄乃还朝。景泰初,出为广东副使,卒。
【小题1】下列对文言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
B.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
C.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
D.时福建参政交阯人宋新贿王振/得迁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益/相率从乱/东南骚动。 |
A.御史,是中国古代官名。从秦朝开始,御史是专门统帅全国军事的长官。 |
B.保甲制度是旧时的户籍编制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甲设甲长,保设保长。 |
C.“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指皇帝的诏书。如“敕书”是指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 |
D.古代称大夫死曰“卒”,古代汉语中表死的词语还有“不禄”“崩”“薨”“缢”“殂”等。 |
A.邓茂七反抗官府。沙县佃户邓茂七杀死弓箭手数人后,官府又派士兵三百人追捕他,这些人也几乎全被他杀死打伤。 |
B.张海招抚失败。朝廷派刷卷御史张海前去招抚,因寇贼提出的招抚条件未能得到张海同意,而使得这次招抚失败。 |
C.丁瑄临危受命。他先是按照朝廷的意思对邓茂七进行招降,失败后,他赶往沙县制定了讨贼攻略,并最终捕获寇贼的首领陈阿岩。 |
D.张锴窃取功劳。张锴到建宁后,每天置办酒席赋诗作乐,听说丁瑄攻破贼寇,就急奔到延平窃取功劳,胁迫丁瑄写了奏章。 |
(1)华令村聚皆置望楼,编民为甲,择其豪为长,得自置兵仗,督民巡徼。
(2)瑄偕埜等邀击,擒之,斩首五百有奇,余党溃散。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成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大公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
C.“中京”指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 |
D.“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徭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
C.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
D.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斗,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
(1)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2)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刘昫,字耀远,涿州归义人也。昫神彩秀拔,文学优赡,与兄、弟俱有乡曲之誉。唐天祐中,契丹陷其郡,昫被俘至新州,逃而获免。后居上国大宁山,与吕梦奇、张麟结庵共处,以吟诵自娱。会定州连帅王处直以其子都为易州刺史,署昫为军事衙推。及都去任,乞假还乡,都招昫至中山。庄宗即位,授太常博士,赐绯;比部郎中,赐紫。丁母忧,服阕,依旧充职。明宗即位,拜中书舍人。明宗重其风仪,爱其温厚,长兴中,拜平章事。时昫入谢,遇大祠,明宗不御中兴殿,閤门白:“旧礼,宰相谢恩,须正殿通唤,请候来日。”枢密使曰:“命相之制,下已数日,中谢无宜后时。”因即奏之,遂谢于端明殿。昫以端明殿学士拜相,而谢于本殿,士子荣之。初,唐末帝自风翔至切于军用时王玫判三司诏问钱谷玫具奏其数及命赏军甚愆于素末帝怒用昫代玫昫乃搜索簿书,命判官高延赏计穷诘勾,及积年残租,或场务贩负,皆入账籍,条奏其事,请可征者急督之,无以偿官者蠲除之。吏民相与歌咏,唯主典怨沮。及罢相之日,群吏相贺,昫归,无一人从之者,盖憎其太察故也。天福初,张从宾作乱于洛阳,害皇子重乂,诏为东都留守。未几,奉使入契丹,还封谯国公。开运初,授司空。契丹主至,不改其职。昫以眼疾乞休致,契丹主授昫守太保。契丹主北去,留于东京。其年夏,以病卒,年六十。汉高祖登极,赠太保。初,昫避难河朔,匿于北山兰若,有贾少瑜者为僧,辍衾袍以温燠之。及昫官达,资少瑜进士及第,拜监察御史,闻者义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刘昫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唐末帝自凤翔至/切于军用时/王玫判三司/诏问钱谷/玫具奏其数/及命赏军/甚愆于素/末帝怒/用昫代玫/ |
B.唐末帝自凤翔至/切于军用/时王玫判三司/诏问钱谷/玫具奏其数/及命赏/军甚愆于素/末帝怒/用昫代玫/ |
C.唐末帝自凤翔至/切于军用时/王玫判三司/诏问钱谷/玫具奏其数/及命赏/军甚愆于素/末帝怒/用昫代玫/ |
D.唐末帝自凤翔至/切于军用/时王玫判三司/诏问钱谷/玫具奏其数/及命赏军/甚愆于素/末帝怒/用昫代玫/ |
A.“署”,表示代理、暂任或试充某官职。在古文中同样表示代理官职的还有“假”“权”“夺”等。 |
B.“赐绯”,唐制,四品、五品的官服是绯色,有时官员的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 |
C.“公”,周代诸侯五等级之一,大诸侯称公、侯,小诸侯称伯、子、男,后用五等爵位封有功之人。 |
D.“休致”,指官员年老退休去职。古代有“大夫七十而致事”的传统,官员一般到七十岁退休。 |
A.刘昫才华出众,乱世隐居。他富有文采,与自己的哥哥、弟弟都在家乡有声誉;他从敌军逃脱后,就在大宁山上修建草庵,吟诵诗歌,自娱自乐。 |
B.刘昫温厚俊朗,深受皇恩。他仪表堂堂,宽厚待人,受到明宗喜爱,被授予平章事;他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拜任宰相,又在端明殿谢恩。 |
C.刘昫尽忠职守,遭人嫉恨。他细致查对军队钱粮数目,受到百姓称赞,但因主管官员的怨恨、报复而被罢免宰相一职,返回故里时无一个人追随。 |
D.刘昫知恩图报,世人称赞。他在河朔避难时得到贾少瑜的帮助,当官后不忘资助贾少瑜考进士,当时听说这件事的人都认为他很讲义气。 |
(1)閤门白:“旧礼,宰相谢恩,须正殿通唤,请候来日。”
(2)条奏其事,请可征者急督之,无以偿官者蠲除之。
王生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余病不能兴。闻王生兆符蹶而苏,舆疾往视,与之语,神气若未动,越三日而死。呜呼!是吾友崑绳之子也。
兆符从余游,在丙子之春。余在京师,馆于汪氏,崑绳馆于王氏,使兆符来学,次汪氏马队旁。危坐默诵,阒若无人。方盛暑,日三至三返,不纳汪氏勺饮。
其后崑绳弃家漫游,兆符自天津迁金坛,复从余于白下。崑绳尝语余曰:“兆符视子犹父也。吾执友惟子及刚主①,吾使事刚主,曰:‘符于方子之学,未之能竟也。’”弱冠为诸生,南迁遂弃去。逾四十,以糊口至京师。或劝以应举,庚子举京兆,明年成进士。或馈之金,使速仕以养母。余曰:“用此买田而耕,则母可养,学可殖,而先人之绪论可终竟矣。”兆符蹙然,趣余为书抵馈金者。及报诏,而死已弥月矣。
方兆符之南迁也,以稚齿独身,将母及女兄弟陆行水涉三千里。及崑绳既殁,奔走四方,未尝旬月宁居。而其母老病,暴怒不时。常恐妻女仆婢,久不能堪,而在视不尽其诚,故身在外,忧常在家。又虑年日长,学不殖,而矻矻于人事丛杂中。是以心力耗竭,形神瘀伤,一发而不可救药也。
余与崑绳交最先,既而得刚主,三人者所学不同,而志相得,其游如家人。刚主之长子习仁,亦从余游。辛丑秋,刚主使卜居于江南而道死。自习仁之死,三人子姓中,质行无可望者矣。今又重以兆符,而文学义理,可与深言者亦鲜矣。
兆符性孤特,虽其父故交既宦达,察其意色,少异于前,即不肯再见。而行身端直,又以文学知名。故其疾也,闻者皆忧之;其死也,皆惜之。兆符渴葬先世兆域,而母及妻子在江南。葬事毕,士友南还者,为纪其家;留京师者,分年而主墓祭。虽兆符意气所感召,抑其祖父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不可泯也。兆符年四十有五,所排纂《周官》及诗文若干卷,蒋君湘帆为编录而藏之,以俟其孤之长而授焉。
(节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李刚主,为清代学者李塨之字。【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病不能兴 兴:起身 |
B.次汪氏马队旁 次:停留 |
C.趣余为书抵馈金者 趣:催促 |
D.为纪其家 纪:记载 |
A.执友,指志同道合之友。方苞与王、李所学不同而志趣相得,堪称执友。 |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各级学校的生员,文中指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
C.京兆,是汉朝都城长安的古称,后泛指都城,文中此处指清朝都城北京。 |
D.兆域,指墓地。古人讲究叶落归根,虽客死他乡但仍希望归葬家族祖坟。 |
(1)危坐默诵,阒若无人。方盛暑,日三至三返,不纳汪氏勺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兆符意气所感召,抑其祖父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不可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依据第六段内容,简要概括王兆符的为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线传
袁郊
红线,潞州节度使薛嵩青衣。时军中大宴,红线谓嵩曰:“羯鼓之音调颇悲,其击者 必有事也。”乃召而问之,云:“某妻昨夜亡,不敢乞假。”嵩遽遣放归。
时至德之后,两河未宁,以釜阳为镇,命嵩固守,控压山东。杀伤之余,军府草创。
朝廷复遣嵩女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男,男娶滑州节度使令狐彰女,三镇互为姻娅。田承嗣 患热毒风,遇夏增剧。每曰:“我若移镇山东,纳其凉冷,可缓数年之命。”乃募军中武勇十倍者得三千人,号“外宅男”,而厚恤养之。常令三百人夜直州宅。卜选良日,将迁潞州。
嵩闻之,日夜忧闷,计无所出。红线曰:“主不遑寝食,意有所属,岂非邻境乎?”嵩曰:
“我承祖父遗业,一旦失其疆土,即数百年勋业尽矣。”红线曰:“易尔,不足劳主忧。乞放某一到魏郡,看其形势,觇其有无。今一更首途,三更可以复命。”嵩大惊曰:“不知汝是异人,然事若不济,反速其祸,奈何?”红线曰:“某之行,无不济者。”再拜,倏忽不见。
嵩常时饮酒,不过数合,是夕举觞十余不醉。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坠露,红线回矣。
嵩曰:“事谐否?”曰:“不敢辱命。”又问曰:“无伤杀否?”曰:“不至是。但取床头金合为信耳。某子夜前三刻,即到魏郡,凡历数门,遂及寝所。见田亲家翁正于帐内,鼓趺酣眠,枕头露一七星剑。剑前一金合。遂持之以归。既出魏城西门,见晨飙动野,斜月在林。忧往喜还,顿忘于行役;感知酬德,聊副于心期。所以夜漏三时,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经五六城,冀减主忧,敢言其苦?”
嵩乃发使遗承嗣书曰:“昨夜有客从魏中来,云:自元帅头边获一金合,不敢留驻,谨却封纳。”专使星驰,夜半方到。见搜捕金合,一军忧疑。使者以马挝扣门,承嗣遽出,以金合授之。捧承之时,惊怛绝倒。明日遣使赉缯帛三万匹、名马二百匹,以献于嵩曰:“某之首领,系在恩私。便宜知过自新,不复更贻伊戚。专膺指使,敢议姻亲?所置纪纲仆号为外宅男者,本防它盗,亦非异图。今并脱其甲裳,放归田亩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三百人夜直州宅 直:同“值”,值守 |
B.主不遑寝食 遑:闲暇 |
C.不复更贻伊戚 戚:亲戚 |
D.聊副于心期 副:符合 |
A.在军中的宴会上,红线告诉薛嵩她从羯鼓声中听出了打鼓者内心的悲伤。经询问,事 实果然不出红线所料。 |
B.田承嗣本无异心,红线盗盒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为打消薛嵩的疑虑以防不 测,他送礼赔罪并解散了“外宅男”。 |
C.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与安宁,朝廷采用了让节度使结为儿女亲家的方式来调解他们之 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
D.薛嵩的“日夜忧闷,计无所出”与红线的“胸有成竹、不辱使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红 线形象的性格特点。 |
(1)乞放某一到魏郡,看其形势,觇其有无。
(2)不知汝是异人,然事若不济,反速其祸,奈何?
【小题4】红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家 谱 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爭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 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 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馀,以易新琴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 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 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 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 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
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 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 父而己/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
B.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 父而己/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
C.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 父而己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
D.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 父/而己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
A.率百人而聚 率:大抵 |
B.出门而诳其父兄 诳:欺骗 |
C.以易新荐之品者 荐:祭祀 |
D.通于《六经》之大指 指:指向 |
A.归有光幼时丧母,内心不能宽解,所以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常拉着长辈的衣服要她们 讲己故长辈的旧事。 |
B.归有光家族长期没有分家,家族人口众多,里面有一些贪鄙诈戾之徒,他们的行为都是 不和礼义的。 |
C.归有光读了归氏家族留下的古籍后,为一些族人的种种劣行感到悲愤和羞愧,认为他们 不配做素节翁的后人。 |
D.归有光有志于学习圣人之道,生活清贫,未能取得一官半职,但他考察天下乱治、百姓 利病,内心常有隐忧。 |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②“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日:“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③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脱:偶尔。③嘿(mò):悄悄地【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及属稿 属:写 |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具:完备,详细 |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
A.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 故为之文以志 |
B.留肆中饮食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C.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不足为外人道也 |
D.视母颜色怡,乃大喜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
(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