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哀吾生之须臾 怨灵修之浩荡兮 |
B.其孰能讥之乎 吾其还也 |
C.因寄所托 因击沛公于坐 |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险以远,则至者少 |
在下面四个句子中补写出的宾语“之”,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 B.则与(之)一生彘肩 |
C.则与(之)斗卮酒 | D.如今人方为(之)刀俎 |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不知东方之既白
例句:不知东方之既白
A.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日:“大王来何操?”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日:“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日:“沛公安在?”良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
B.乃令张良留谢 谢:辞谢 |
C.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督查 |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夫晋,何厌之有? |
C.乃欲以生劫之。 |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B.因人之力而敝之 顷之 未发 |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D.夫晋,何厌之有?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 |
解释下列各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1)今急而求子 (__________________ ) (2)夜缒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_________ ) (4)朝济而夕设版焉 (_________________ )
之: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_______________ ) (6) 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 )
(7)何厌之有 (_______________ ) (8) 子犯请击之 (____________ )
(9)怅恨久之 (_____________ ) (1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 )
(11)辍耕之垄上 (______________ )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之: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7)何厌之有 (
(9)怅恨久之 (
(11)辍耕之垄上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耻学于师 |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则群聚而笑之 |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于其身也 |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吾未见其明也 |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 B.烛之武退秦师。 |
C.夫晋,何厌之有? |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使工以药淬之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愿大王少假借之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使工以药淬之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愿大王少假借之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⑤/②④⑨/⑥⑦⑧ | B.①③⑤/②④⑥/⑧/⑦⑨ |
C.①⑦⑨/②③⑤⑧/④⑥ | D.①⑦⑨/②③④/⑤⑥/⑧ |
一词多义
(6)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
择师而教之(_____)
郯子之徒(______)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
(6)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
择师而教之(_____)
郯子之徒(______)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