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得闻教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B.因人力而敝之  顷之  未发
C.且君尝晋君赐矣 父母宗族,皆戮没
D.晋,何厌之有? 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24 05:1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课文中的文言语句,回答问题:

《诸子喻山水》: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仲尼亟称于水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秋水》: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吾在天地之间,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前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小题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心不地则物不必载B.明主不厌人
C.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D.舞幽壑之潜蛟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始于其址”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声闻过情,君子B.以其善
C.孔子登东山而D.孤舟之嫠妇
【小题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以为莫己若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4】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下江陵,顺流东也B.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C.不知何时止不盈D.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小题5】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
B.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
C.上下交朴,道为舍
D.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小题6】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犹小木小石在大山也
B.不知东方既白
C.野语有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小题7】下列各句中“于”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名成前,德垂于后B.吾长见笑大方之家
C.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D.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小题8】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又奚以自多”相同的一项:(    )
A.以为莫己若B.客有吹洞箫者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D.方存乎见少

同类题2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北有鱼,其名鲲(①通“_________”,_________词,_________)
(2)化而鸟,其名为鹏(动词,_________)
(3)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①动词,__________连词,________构助词,________。
(4)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①代词,________。②___________)
(5)《齐谐》者,怪者也(动词,___________)
(6)鹏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六月者也(①助词,_____。②动词,______。③名词,_______。④动词,________。⑤介词,_______。⑥名词,_______)
(7)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息相吹也(①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哺乳动物。②介词,______)
(8)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大舟也无力(①句首发语词,_______。②动词,_____)
(9)故九万里,则风在下矣,而后乃今风(①副词,_______。②动词,________)
(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①动词,_______。②名词作动词,______)
(11)我起而飞,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为(①形容词,________。②动词,________。③动词,________。④动词,_______。⑤名词作动词,_______)
(12)莽苍者,三餐而,腹犹果然(①动词,_______。②动词,_______。③古今异义词,
古义为_______,今义为: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13)二虫又何(①指示代词,________。②动词,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