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良问日:“大王来何操?”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日:“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日:“沛公安在?”良日:“闻大王有意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虏矣!”

(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礼不辞小 让:谦让
B.乃令张良留 谢:辞谢
C.芷阳间行 道:取道
D.闻大王有意过之 督:督查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虏矣!
A.臣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有?
C.乃欲以生劫
D.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3 08:4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四十二年春,灵公游于郊,令子郢仆。郢,灵公少子也,字子南。灵公怨太子出奔,谓郢曰:“我将立若为后。”郢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图之。”夏,灵公卒,夫人命子郢为太子,曰:“此灵公命也。”郢曰:“亡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也,不敢当。”于是卫乃以辄为君,是为出公。

六月乙酉,赵简子欲入蒯聩,乃令阳虎诈命卫十馀人衰绖①归,简子送蒯聩。卫人闻之,发兵击蒯聩。蒯聩不得入,入宿而保,卫人亦罢兵。出公辄四年,齐田乞弑其君孺子。八年,齐鲍子弑其君悼公。 十二年,初,孔圉文子取太子蒯聩之姊,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美好,孔文子卒,良夫通于悝母。太子在宿,悝母使良夫于太子。太子与良夫言曰:“苟能入我国,报子以乘轩②,免子三死。”与之盟,许以悝母为妻。闰月,良夫与太子入,舍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宦者罗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栾甯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既食,悝母杖戈而先,太子与五人介③,舆猳④从之。伯姬劫悝于侧,强盟之,遂胁以登台。栾甯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仲由。召护驾乘车,行爵⑤食炙,奉出公辄奔鲁。

仲由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矣。”子羔曰:“不及,莫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阖门,曰:“毋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子路乃得入。曰:“太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太子无勇。若燔台,必舍孔叔。”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割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孔悝竟立太子蒯聩,是为庄公。

注①衰绖:指丧服。②乘轩:乘坐大夫的车子,后用以指做官。③介:铠甲。④猳,古代祭祀用的牡豕。⑤行爵:即行觞,饮酒。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也   死亡
B.虽杀之,必继之 或许
C.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之 考虑
D.孔悝立太子蒯聩 竟然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路得入   项王复引兵而东
B.由也死矣   秦爱纷奢,人亦念
C.我将立为后 吾为
D.食不辟其难 盘盘焉,囷囷
【小题3】从词类活用角度,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与“悝母戈而先”中“杖”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装屏风B.项王军垓下
C.深林兮惊层巅D.后人哀之而不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B.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C.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D.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小题5】本文节选自《史记·卫康叔 》,该篇记述了周代的诸侯国卫国从建立到灭亡的整个历史,卫是周初姬姓封国,卫氏,始于卫康叔,秦始皁灭六国后,卫国因为弱小而得以保存,秦二世贬卫君角为庶人,卫国世系彻底断绝。按照《史记》的体例,在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本纪B.世家C.列传D.表
【小题6】“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选文中体现出子路的哪些特点?(  )
(1)仁(2)义(3)礼(4)智(5)信
A.(1)(2)B.(2)(3)C.(3)(4)D.(4)(5)
【小题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庄公蒯聩、出公辄本是父子,竟发生君位的争夺,一个出国,一个入国。《论语》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生在卫庄公和卫出公身上的事是“父不父,子不子”的典型体现。
B.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文”是他谥号。孔文子死后,孔悝的母亲和孔氏的童仆浑良夫、家臣栾甯帮助蒯聩挟持其子孔悝,浑良夫帮助蒯聩挟持孔悝结盟,栾甯则挟持了出公。
C.仲由,字子路;高柴,字子羔。在卫国政变时,二人都在卫国为官,但二人对待孔悝被挟持事件的态度不同。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二人在政变后的结果做出了正确的预测。
D.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选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春秋时期的这一特点。
【小题8】翻译句子
伯姬劫悝于侧,强盟之,遂胁以登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太史公且卒,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余为太史而弗论载,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始论其文。七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选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注)①䌷:缀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累百世,弥甚耳 垢:耻辱
B.以其狂惑 通:抒发
C.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遗漏
D.于是论其文    次:次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仆口语遇遭此祸 曼辞自饰
B.重为乡党笑    此人皆意有郁结
C.退深惟曰 孙子膑脚,论兵法
D.然后是非定    喟然而叹曰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融叙事和抒情于一体,当情浓事切之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既是叙述又是抒情,使人读之唏嘘。
B.甲文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心情,并陈说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浮沉”“俯仰”“狂惑”词语,表达了司马迁的悔恨、妥协,是现实压迫之后的情感折射。
C.乙文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能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D.乙文略述司马迁的处境、情感与心志,可与《报任安书》中“草创未就,会遭此祸”“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等内容映照,文字精微,思想深沉。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2)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小题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余 先 周 室 之 太 史 也 自 上 世 尝 显 功 名 于 虞 夏 典 天 官 事 后 世 中 衰 绝 于 予 乎 汝 复 为 太 史 则 续 吾 祖 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B.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C.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D.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君子亦有乎   穷:贫穷
C.子贡色 作:改变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担忧
【小题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所刺讥皆中诸侯疾 老者安
B.诸大夫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己不欲,勿施于人
C.孔子用楚 舜有天下,选
D.孔子欣然笑曰     任重道远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打算去楚国拜见回礼,陈和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重用对自己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他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仍讲习诵读,传授诗书礼乐不间断。
B.面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因他在“穷”境之中流露出了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忘返;并且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小题5】翻译句子。
(1)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手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目:瞪视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称:合适
C.其先乃齐人 乃:于是,就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过:拜访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子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4】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③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求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小题2】下列对教材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从春秋到明清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B.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时起的,“籍”是项羽的字。
C.中庶子是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郎中是宫廷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D.列传:中国国别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国别体史书所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取代廉颇当了赵国军队的统帅后,就改变了廉颇定下的制度,换掉了原来的将官,为赵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B.秦将白起知道赵括徒有虚名而无实才,于是一鼓作气、长驱直入,一举消灭了赵国军队四十五万人,直逼邯郸城下。
C.栗腹自作聪明,认为赵国长平一战之后有机可乘,结果却导致燕国损兵折将、割地求和,从中也可看出廉颇的勇武依旧。
D.廉颇在魏国和楚国都未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思用赵人”未能如愿,则是被人中伤所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