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告以事 (______________) 常以身翼蔽沛公 (_______________)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__________) 樊哙侧其盾以撞 (_______________)
(13)为:
为击破沛公军 (____________)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____________)
客何为者 (____________) 窃为大王不取也 (_____________)
我为鱼肉 (______________) 何辞为 (___________________)
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一
六王毕,四海一 (
使
使负栋之柱 (
焉
盘盘焉,囷囷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
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A.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 |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以乱易整,不武 |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C.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 D.彼且奚适也? |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C.于是入朝见威王 | D.项伯即入见沛公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养 |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忠:忠诚 |
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 D.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君主 |
A.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终苟免而不怀仁 |
B.欲流之远者 可以尽豫游之乐 |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若属皆且为所虏 |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欲速则不达 |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①纤离:骏马名。②鼍,亦称扬子鳄,爬行动物。皮可以蒙鼓。③駃騠:骏马名。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误
②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举:攻占
③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占、侵吞
④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服:服饰,饰品
⑤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⑥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拒绝
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赍:给予,送给
⑧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宝:珍视
A.①⑧ | B.②⑦ | C.③⑥ | D.④⑤ |
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
B.孝公用商鞅之法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今逐客以资敌国 |
D.江南金锡不为用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
A.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 废黜穰侯,追赶华阳君,加强王室的权力,杜绝了以公肥私现象 |
B.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从这些情形去看,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
C.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无非是为了取乐于当前,满足观赏的需要罢了 |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
B.作者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在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
C.作者将秦王取物与取人的态度做了对比,指出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认为这样不能使秦国强大。 |
D.作者认为秦王辞退客卿,使得天下士子不敢向西人秦、与诸侯结怨的做法会使秦国处于危难之中。 |
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小题6】秦王看了李斯这篇《谏逐客书》后,“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请从所持立场、文章内容、语言运用、论证方法等角度各选一点分条简述李斯这篇文章能够令秦王接受的原因。
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A.以次进 以其无礼于晋 |
B.因击沛公于坐 不如因善遇之 |
C.将焉取之 子亦有不利焉 |
D.何辞为 为击破沛公军 |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王为人不忍 忍:忍心 |
B.披帷西向立 披:拨开,掀起 |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加:放在 |
D.项王按剑而跽曰 按:按压住 |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④未有封侯之赏 ⑤与之同命 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⑦欲诛有功之人 ⑧此亡秦之续耳
A.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
C.①/②③⑤/④⑦⑧/⑥ | D.①/⑤⑥⑧/②③/④⑦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A.①②⑤/③④/⑥ | B.①③④/②⑤/⑥ |
C.②⑥/③④⑤/① | D.③⑥/⑤/①②④ |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客何为者 ③大王来何操 ④具告以事 ⑤竖子不足与谋 ⑥长于臣 ⑦此天子气也
A.①/②③④⑥/⑤⑦ | B.①⑦/②③⑤/④⑥ |
C.①⑦/②③/④⑥/⑤ | D.①⑤/③④⑥/②⑦ |
①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②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④今日之事何如 ⑤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A.①④⑥ | B.②③⑤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
A.文章对樊哙“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樊哙的粗鲁莽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忠于职守、不畏强暴、果敢作为的特点。 |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
C.司马迁《鸿门宴》中的“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常被后人用来比喻表面上的言语行为所表示的意思,并不是行为者的真正意图。它与“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相近。 |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意听。 |
A.秦王如同虎狼一般,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朝臣都背叛他。 |
B.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 |
C.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如果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老百姓都反对他。 |
D.秦王如同虎狼一般,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担心不多,普天下的人都背叛他。 |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图谋这件事。 |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荆轲刺秦王》) 翻译: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翻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