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①纤离:骏马名。②鼍,亦称扬子鳄,爬行动物。皮可以蒙鼓。③駃騠:骏马名。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 过:错误
②获楚、魏之师,地千里 举:攻占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占、侵吞
④垂明月之珠,太阿之剑 服:服饰,饰品
⑤而陛下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⑥是以太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拒绝
⑦此所谓“借寇兵而盗粮”者也   赍:给予,送给
⑧夫物不产于秦,可者多   宝:珍视
A.①⑧B.②⑦C.③⑥D.④⑤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穆公用之    内自虚外树怨于诸侯
B.孝公用商鞅法 使天下士退而不敢西向
C.此四君者,皆客之功 今逐客资敌国
D.江南金锡不用 非秦者去,客者逐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
废黜穰侯,追赶华阳君,加强王室的权力,杜绝了以公肥私现象
B.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从这些情形去看,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C.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无非是为了取乐于当前,满足观赏的需要罢了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现在就是放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B.作者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在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C.作者将秦王取物与取人的态度做了对比,指出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认为这样不能使秦国强大。
D.作者认为秦王辞退客卿,使得天下士子不敢向西人秦、与诸侯结怨的做法会使秦国处于危难之中。
【小题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小题6】秦王看了李斯这篇《谏逐客书》后,“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请从所持立场、文章内容、语言运用、论证方法等角度各选一点分条简述李斯这篇文章能够令秦王接受的原因。
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2 06:0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所不闻。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性之谓道 率:遵循
B.发而皆节 中:适合,符合
C.万物焉 育:繁育、生长
D.中庸其矣乎   至:达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中庸也/小人反中庸也
B.恐惧乎所不闻/中庸至矣乎
C.道也,不可须臾离也/德,本也
D.见乎隐/人不饮食也
【小题3】下面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B.作者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样。
C.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他还说:中庸之道只有贤能的人オ能做到,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D.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 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小题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②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③禹举益于阴方之中 ④有能则举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2】下列关于文中画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者,指与君王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
B.国,指诸侯国;郊,指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远鄙,指边远的小邑,“四鄙之萌”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为九州,后九州泛指天下。
D.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位。
【小题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指那些“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人、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王“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2)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于房中以待之。因致酒于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舆!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为谁?”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孟尝君于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吾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齐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选自《吕氏春秋·报更》,有删减)
【注】①骫(wěi):弯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天下之贤者为徒    徒:类
B.羞行乞而憎自取 羞:以……羞
C.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  哀:哀痛
D.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    陈:陈述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B.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C.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D.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即使小,只要用钱财对待天下的贤士,国家就会安定,百姓也会免除灾祸。
B.在去绛的路上,赵宣孟遇到一个饿倒的人,赵宣孟不仅给了他食物充饥,还又给他肉干和钱财。
C.孟尝君对淳于髡以礼相待,后来在淳于髡的劝说下,齐国出兵保全了薛。
D.齐国出兵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救薛国,更是为了保护在薛国的齐先王宗庙。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
(2)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之裘敝    敝:破旧
B.乃夜发书,篋数十     陈:摆开
C.练以为揣摩  简:选择
D.当秦之 隆:隆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不言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B.黄金万镒用  当横行天下,汉家除残去秽
C.转毂连骑,炫煌道     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D.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苏秦“合纵”之策产生的政治影响的一组是
①革车百乘,锦绣千纯    ②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③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④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⑤山东之国,从风而服    ⑥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A.①②④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⑤⑥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2)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①,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②,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③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④,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春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有删减)

注:①廧(qián)咎如:春秋少数民族赤狄的一种。②块:土块。③离:通“罹”,遭受。④櫜(āo):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鞬(jiàn):马上盛弓的器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B.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C.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D.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指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是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B.“及齐,齐桓公之”一句中的“妻”是为动用法,是“为(他)娶妻”的意思。
C.《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乘是战车的单位,四马一车为一乘。战车每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如“千乘之国”中的“乘”。
D.“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将启之”中的“殆”是“危险”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逃亡期间娶了叔隗,后将到齐国,便让叔隗25年后再嫁,叔隗没有应允。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 齐国。
C.重耳逃到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这也是晋国后来与秦国围攻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2)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