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 | B.吾见其难为 |
C.视为止,行为迟 |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①守天下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②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
③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及观秦,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文本有删减)
【小题1】第②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A.矣 | B.欤 | C.也 | D.焉 |
【小题3】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治理天下,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原因,都取决于我。 |
B.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使天下人归依,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原因,都取决于我。 |
C.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治理天下,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人,都在我这。 |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使天下人归依,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人,都在我这。 |
【小题5】结合文章第二段秦国艰难夺得天下后,所表现出的过于紧张,害怕失去的心理和行为,谈谈你对文中“术”的理解。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②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辨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薰莸③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④,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
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选自《孔子家语·致思》,有删改)
[注]①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漾(mǎng yàng):广阔无边的样子。③薰莸:分别指香草和臭草。④五教:五常之教。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 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
C.挺刃交兵 兵:兵器 | 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 |
A.以其类异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
B.以其类异也 其:代词,他们的 |
C.子路抗手而对曰 而: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
D.夫子何选焉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A.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
B.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
C.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
(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A.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所谓天意者诚难测 |
B.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C.日消月割,以趋于亡 不赂者以赂者丧 |
D.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其然乎?其不然乎?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B.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①辇来于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D.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且焉置土石 |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D.苟以天下之大 泊牧以谗诛 |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使六国各爱其人 |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感二鸟赋并序
韩愈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识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骛,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呃,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 阴:水的北面 |
B.不识干戈耒耜 识:知道,懂得 |
C.且明夫遭时者 遭时:遇到好时机 |
D.出国门而东骛 骛:奔驰 |
A.以仰望天子之光明 险以远,则至者少 |
B.乃反得蒙采擢荐进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C.盍求配于古人 辇来于秦 |
D.惟得之而不能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A.文章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作者的经历以及此时的心境等内容,表明作者是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离开长安的。 |
B.在文中,作者揭露了一种社会现实:封建统治者搜集稀罕之物供自己享乐,谗佞的官员到处搜夺珍奇异物进献给朝廷,以求得皇帝的宠幸。 |
C.作者离开长安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他在京城里连生存都成问题,借此表明了他的坎坷遭遇和愤激之情。 |
D.“庶无羡于斯类”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和鸟相比,不想像鸟那样“蒙恩而入幸”,被人当作玩物。 |
(1)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菜官,使使者进于天子。”
(2)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
A.吾其还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B.渐见愁煎迫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君既若见录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D.吾属今为之虏矣 又前而为歌曰 |
A.丁于啼泣之余 达于汉阴 |
B.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
C.汝其勿悲 望请其指教 |
D.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