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不齿 看不起 |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老师 |
C.郯子之徒 同类的人 |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全面 |
A.士大夫之族 蚓无爪牙之利 |
B.吾从而师之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位卑则足羞 |
D.不拘于时,学于余 此非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现在的很多人,他们离圣人也远去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难道都出于这个原因吗?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继而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再提出择师的标准。 |
B.第②段运用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突出其严重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学者必有师的论点。 |
C.第④段交代写作《师说》目的是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时”指“时间”,“古道”指“从师”传统。 |
D.本文以散句为主,运用多种不同句式,又兼以慨叹、质疑、讽刺等语气,语言错落有致,情感充沛,又富有气势。 |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其他三项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A.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余里 |
B.沛公欲王关中. |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 |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中的“幽暗昏惑"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B.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
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 |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例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B.入深林,穷回溪 |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 D.义不赂秦 |
A.始速祸焉 速:招致 |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
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镝:兵刃 | D.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
A.项王身被十余创 被:动词,遭受。 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文中是拭擦的意思。 |
B.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动词,爱护。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动词,推究。 毛血日益哀 日:一天天地。 |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 |
⑬肖:______________ ⑭道:______________ ⑮志:______________
⑯是:______________ ⑰至:______________ ⑱谋:______________
⑲偶:______________ ⑳善:______________ ㉑模拟:______________
㉒其:______________ ㉓念:______________ ㉔手:______________
⑬快:__________________ ⑭就:__________________ ⑮退:__________________
⑯则:__________________ ⑰为:__________________ ⑱然则:_________________
⑲术:__________________ ⑳是以:__________________ ㉑成:__________________
㉒明:__________________ ㉓所以:__________________ ㉔业:__________________
㉕裹:__________________ ㉖藉:__________________ ㉗以:__________________
㉘怨:__________________
①窃: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__________________ ③西:__________________
④移:__________________ ⑤举:__________________ ⑥治:__________________
⑦拔:__________________ ⑧制:__________________ ⑨从:__________________
⑩施(yi):__________________ ⑪强:__________________ ⑫蚕:__________________
⑬内:__________________
①致:__________________ ②垂__________________ ③服:__________________
④建:__________________ ⑤树:__________________ ⑥焉:__________________
⑦说:__________________ ⑧可:__________________ ⑨采:__________________
⑩所以:__________________ ⑪娱:__________________ ⑫傅:__________________
(1)找出《谏逐客书》《与妻书》这两课的通假字,写出其中的本字。并说一说本字与其通假字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谏逐客书》《与妻书》两课中含有“为”的例句,分别解释它们的用法,并说一下你判断该词的词性以及用法的根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