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十至十一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今吾使建中祭汝,(① )汝之(②  )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③ )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1)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④ )不(⑤ )其棺,(⑥ )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⑦    )之,其又何(⑧ )!彼苍者天,(⑨    )其有(⑩ )!自今已往,吾   )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2)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  )!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汝之孤与汝之乳母(________)
(2)吊汝之与汝之乳母(________)
(3)则取以来(________)
(4)不凭其棺(________)
(5)敛不其棺(________)
(6)不临其穴(________)
(7)吾实之(________)
(8)其又何(________)
(9)其有极(________)
(10)曷其有(________)
(11)吾无意于人世矣(________)
(12)尚(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2)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小题3】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0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弥补自己的过失,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B.作者通过对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责,表现了失去侄儿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挚,读之使人回肠荡气,不能不为之悲戚不已。这是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所达到的又一高潮。
C.在经过这次精神上的打击之后,“我”已无意于人间富贵,只求在伊、颍河旁买上几顷地,把“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养大,希望他们成人,把“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养大,嫁出去,也就罢了。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
D.本部分直接抒情,最后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的问句作结,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3 04:5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本文选自《______》(填文集名)。(_______)是作者的字。
【小题2】对末段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李蟠涉及年龄、才识、勇气、与“我”的关系。
B.“古道”即古文比如六艺经传中所包含的人生道理。
C.已“通习”仍“学于余”,可知作者古文功底更深。
D.末句交代写作本文的原因为“嘉”“贻”李氏子蟠。
【小题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传”“授”的对象来说,作者的议论中不包括童子之师。
B.作者否定了按照社会地位和年龄大小来确定为师资格的风气。
C.举孔子行为言语之例是为了证明不需要师从某个固定的老师。
D.文章用感叹词和对比,悲世风嘲士大夫,彰显自己清高孤傲。
【小题5】作者所提倡“师”的“道”,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时所“师”的内容,是一回事吗?请从文章中找依据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广博地学习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C.驽马十,功在不舍   驾:驾车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  一:专一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A.积善成德,神明自得B.吾尝跂望矣
C.青,取之于蓝青于蓝D.蟹六跪二螯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推论出通过博学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B.第二段中用“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之类的生活经验阐明了“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蚓”和“蟹”作对比,阐述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强化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D.选文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又适时夹进了一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的道理)
B.声非加疾也(洪亮)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
C.而闻者彰(清楚)   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一般人)
D.而绝江河(横渡)   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吾尝终日而思矣 则群聚而笑之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
D.輮使之然也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小题3】下列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5

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也难矣 惑:糊涂
B.其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不及
C.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思慕的对象或理想
D.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同“缭”,盘绕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穷山之而后止
A.而不知其所B.苍然暮色,自而至
C.扣舷而D.方其破荆州,江陵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巫医乐师百工人 ②此非曹孟德诗乎
B.①皆出于此乎   ②声呜呜然
C.①则群聚笑之   ②抱明月长终
D.①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小题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B.凌万顷之茫然
C.而今安在哉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段中,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多角度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从反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意义。
B.作者挖出了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思想根源,即“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腐朽思想,指出其选择实在是糊涂。
C.乙文选段“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句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把箫声的低沉哀婉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
D.乙文选段中,作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情景是他想象中的古战场的情景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小题7】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西 方 有 木 焉 名 曰 射 干 茎 长 四 寸 生 于 高 山 之 上 而 临 百 仞 之 渊 木 茎 非 能 长 也 所 立 者 然 也《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