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眷念 |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承担 |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让 |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
吴士
明·方孝孺
(1)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①。
(2)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②缩。
(3)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③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
(4)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注]①孙吴:指孙武和吴起。②嬴缩:赢,通“赢”,有余。缩,不足。③击刺坐作:击剑、刺枪、跪倒、起立,泛指兵士练武的动作。【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中“兵”的词义,在此基础上,根据《说文解字》对“兵”的解释,推测其词义的发展变化过程。(注:“兵,械也。”《说文解字》)
(1)释义。
①与国朝争雄,兵未决(_________)
②甲兵莫利于姑苏(_________)
③实未尝能将兵也(_________)
(2)推测“兵”的词义发展变化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给第②段划线部分断句。
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
【小题3】把第③段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
【小题4】第②段“以为然,俾为将”反映了张士诚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小题5】文章最后一句“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能否删去?为什么?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mǐn)勉:努力。【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 B.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 凡:一共 |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 D.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 每:每次 |
A.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失向来之烟霞 |
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转徙于江湖之间 |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歌以赠之 |
D.岂独好其诗也哉 其间旦暮闻何物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
B.苏辙对苏轼的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1)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函:木匣子。 |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
C.自引而起,绝袖 绝:断绝,挣断。 |
D.剑坚,故不可立拔 坚:坚固、锋利。 |
A.秦武阳色变振恐 | B.轲既取图奉之 |
C.图穷而匕首见 | D.使工以药淬之 |
A.左右欲兵之 | B.不得持尺兵 |
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A贰于楚( )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行李之往来( )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小题2】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A晋军函陵 ( )
B越国以鄙远( )
C阙秦以利晋( )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
(2)夫晋,何厌之有?
A.乃瞻衡宇 云销雨霁 |
B.北冥有鱼 汤之问棘也是已 |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沐浴清化 |
D.夙遭闵凶 零丁孤苦 |
A.野马者,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B.蟪蛄不知春秋 |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权书·子贡第七》苏洵
君子之道智信难信者所以正其智也而智常至于不正智者所以通其信也而信常至于不通是故君子慎之也。世之儒者曰:徒智可以成也。人见乎徒智之可以成也,则举而弃乎信。吾则曰:徒智可以成也,而不可以继也。
子贡之以乱齐,灭吴,存鲁也,吾悲之。彼子贡者,游说之士,苟以邀一时之功,而不以可继为事,故不见其祸。使夫王公大人而计出于此,则吾未见其不旋踵而败也。吾闻之,王者之兵,计万世而动,霸者之兵,计子孙而举,强国之兵,计终身而发,求可继也。子贡之兵,是明日不可用也。
故子贡之出也,吾以为鲁可存也,而齐可无乱,吴可无灭。何也?田常之将篡也,惮高、国、鲍、晏,故使移兵伐鲁。为赐计者,莫若抵高、国、鲍、晏吊之,彼必愕而问焉,则对曰:田常遣子之兵伐鲁,吾窃哀子之将亡也。彼必诘其故,则对曰:齐之有田氏,犹人之养虎也。子之于齐,犹肘股之于身也。田氏之欲肉齐久矣,然未敢逞志者,惧肘股之捍也。
今子出伐鲁,肘股去矣,田氏孰惧哉?吾见身将磔裂,而肘股随之,所以吊也。彼必惧而咨计于我。因教之曰:子悉甲趋鲁,压境而止,吾请为子潜约鲁侯,以待田氏之变,帅其兵从子入讨之。为齐人计之,彼惧田氏之祸,其势不得不听。归以约鲁侯,鲁侯惧齐伐,其势亦不得不听。因使练兵搜乘以俟齐衅,诛乱臣而定新主,齐必德鲁,数世之利也。吾观仲尼以为齐人不与田常者半,故请哀公讨之。今诚以鲁之众,从高、国、鲍、晏之师,加齐之半,可以轘田常于都市,其势甚便,其成功甚大,惜乎赐之不出于此也。
齐哀王举兵诛吕氏,吕氏以灌婴为将拒之,至荥阳,婴使钩谕齐及诸侯连和以待吕氏变,共诛之。今田氏之势,何以异此?有鲁以为齐,有高、国、鲍、晏以为灌婴,惜乎赐之不出于此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苟以邀一时之功 邀:谋取 | B.惧肘股之捍也 捍:抵御 |
C.彼惧田氏之祸 祸:灾祸 | D.因使练兵搜乘以俟齐衅 畔:生祸端 |
A.彼必愕而问焉 至丹以荆为计,始速祸焉 |
B.然未敢逞志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因教之曰 因招樊哙出 |
D.何以异此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A.文章论述了机智与诚信的关系,作者认为如果不讲诚信,只用机智虽然可以成事,但这机智只可使用一次,作者也因此否定了子贡的做法。 |
B.作者设想了子贡可以采用的更好的一种方法,让子贡看到高、国、鲍、晏四人身体将被割裂,随后死亡,故而去向他们表示哀悼。 |
C.作者认为孔子看到当时齐国社会的状况去请求鲁哀公讨伐齐国的田常,这种做法可以取得大的功绩,可惜子贡没有采用。 |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当时的鲁国好比汉朝时的齐国,高氏等人好比灌婴,但两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表明了作者的褒贬态度。 |
君 子 之 道 智 信 难 信 者 所 以 正 其 智 也 而 智 常 至 于 不 正 智 者 所 以 通 其 信 也 而 信 常 至 于 不 通 是 故 君 子 慎 之 也
【小题5】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徒智可以成也。人见乎徒智之可以成也,则举而弃乎信。
(2)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A.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
B.秦伯说,与郑人盟 因人之力而敝之 |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D.距关,毋内诸侯 令将军与臣有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