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②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
③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④由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A.35, 105, 11或12 , 增加 |
B.15, 105, 1/10或2/10, 加倍 |
C.15, 150, 11或12, 加倍 |
D.35, 150, 1/10或2/10 , 增加 |
①(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②而相如廷叱之③履至尊而制六合④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⑤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⑥反欲斗两主⑦欲因此时降武⑧君安与项伯有故
A.①②⑥/③④/⑥⑦/⑧ | B.①③④/②⑤/⑥⑦/⑧ |
C.①/②⑥⑦/③⑧/④⑤ | D.①②④/③⑥/⑤⑧/⑦ |
①死灰独不复然乎 ②虏以全制其敝 ③燕王试振怖大王之威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⑤召有司案图 ⑥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⑤⑥⑦ | C.①③④⑤⑥⑧ | D.②③④⑤⑥⑦ |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②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③因其富厚,交通王候④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⑤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⑦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A.②③④⑤⑥⑧ | B.①②③⑤⑥⑦ | C.①②④⑤⑥⑧ | D.①②③⑤⑥⑧ |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多次 |
B.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我们这班人 |
C.披帷西向立 披:掀开 |
D.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
项王日杜士赐之卮酒則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A.项王曰/壮土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C.项王曰壮土/賜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
B.唯大王命之 唯:只是 |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度:常态 |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次:次序,先后次序 |
A.①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B.①卒惶急不知所为 ②我为鱼肉,何辞为 |
C.①而乃以手共搏之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D.①自引而起 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A.宗庙为古代帝王或者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一般为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宗庙亦可指代国家。 |
B.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下的待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
C.课文选段出处为《战国策》,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由刘向编辑。 |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东曰蛮、西曰戎、南曰夷,北曰狄。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做边邑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从哪里 |
C.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
D.吾其还也 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 B.①②/③⑥④⑤ | C.①④/②③⑥/⑤ | D.①⑤②⑥/③④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邻之厚,君之薄也 | B.微斯人,吾谁与归 | C.以其无礼于晋 | D.竖子不足与谋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日:“昔召康公③命我先君④大公⑤日:‘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子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⑥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选自《左传:齐桓公伐楚》)
[注]①齐候:指。 ②楚子: 指楚咸王。 ③召康公:周文王庶子,食邑在召,“康”是谥号。 ④先君:后代君臣对本国已故君王的称呼。 ⑤大公:即姜大公。齐国的第一个国君。⑥昭王:周昭王,周成王之孙,相传他晚年南巡到汉水时,船沉而死。【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作为边邑。 |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图:考虑。 |
C.赐我先君履 履:鞋子。 |
D.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共:通“供”,供给。 |
A.两文都着重写使者在国家被攻之际,临危受命,只身出使,直接与敌国君王展开艰难的外交斗争。 |
B.甲文叙烛之武见秦伯,阐明灭郑、存郑于秦的利害,并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终说退秦军,解除困难,表现出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
C.乙文写齐国管仲恃强威胁,辩辞咄咄逼人:楚国使者虽作了一定的据理力争,但低三下四,处处忍让,最后导致齐军入侵。 |
D.两文都既写了军事斗争,又写了外交斗争, 两者交叉错落,井然有致,而且都写得波澜曲折,精彩纷呈。 |
A.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 B.顾计不知所出耳 |
C.荆轲顾笑武阳 |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 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⑤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⑥爱人不亲,反其仁 ⑦所以动心忍性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⑨养生丧死无憾 ⑩牺牲既成
A.①②⑤⑨ | B.②④⑤⑧ |
C.③⑦⑧⑩ | D.②⑤⑦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