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出征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从卒一人病/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B.及大军回次柳城/徐公何能及君 |
C.归家以言/云归而岩穴暝 |
D.死无所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 ,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当作边邑 |
B.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外出的行李 |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D.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
A.“秦晋围郑”可见郑国处在秦国和晋国之间 |
B.“越国以鄙远”,可知郑国与秦国不相邻 |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说明秦国在郑国的西面 |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可推知晋国在郑国之西,秦国又在晋国之西。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④、邻之厚,君之薄也。⑤、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夫晋 ,何厌之有?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①②④⑧ | B.②③⑤⑦ | C.③④⑧ | D.④⑤⑥ |
(1)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
A.烛之武退秦师 |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D.素善留侯张良 |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盗贼益多 益:更加 | B.不胜痛 胜:承受 |
C.乃谢病 谢:道谢 | D.赵高侍中用事 用事:掌权 |
A.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
B.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
C.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
D.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
A.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
D.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
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
D.赵高瞒报军情,麻痹皇帝。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
(1)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
(2)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阳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黜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属县通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勤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威心惮之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钟素服治事。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苏州吏民聚哭,为立祠。
(《明史·卷一百六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
B.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
C.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
D.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
A.尚书,古代官名,战国时亦作“掌书”,明清时六部主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
B.郎中,本为帝王侍从官通称。明清六部所设各司的长官称郎中,副官为员外郎。 |
C.秩,专指古代官员俸禄。官员俸禄并非完全固定不变,可随着功过评定而变动。 |
D.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也可以指“天子私使”。中,指宫禁之内。 |
A.况钟兴利除弊,孜孜爱民。他免除了那些烦苛的赋役,定立教民条文,不便于百姓的事情,他会立即上书朝廷。他曾请求改变赋税的缴纳方式,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
B.况钟为政严明,吏治为之一新。他担任苏州知府时略施计谋就让那些奸猾者现出原形。他属僚中贪虐庸儒者全部罢黜后,全府上下大为震动,自此属吏都奉法行事了。 |
C.况钟治事纤悉周密,颇为用心。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纳时行奸作伪;设立馆夫簿,杜绝无理的需求。 |
D.况钟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辖区百姓曾两次请求朝廷让他留任,这两次请求均得到了皇上的应允。他死于任上,苏州吏民相聚哭悼,并为他建祠堂表达哀思和敬意。 |
(1)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阳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2)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C.人非生而知之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下圣人也远矣 |
司马穣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 君摧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 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 “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曰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抱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 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穣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曰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
B.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
C.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
D.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
A.日中,表时间,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
B.表和漏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文中指司马穣苴提前草拟抓捕公文 |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持之以为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
D.公是古代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不完全沿用 |
A.穰苴出身卑贱,却深受皇帝赏识穰苴为报君王之恩,在齐闰连遭败绩时,请缨抗敌,主动请求君王派大臣来做监军。 |
B.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驾车驰入军中,使者的仆人也被处置。 |
C.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者关怀有加,穰苴率兵抗敌,士卒都争先出战。 |
D.穣苴威震敌军。穰苴起兵后,晋国知道了,就把军队撤了回去;燕国军队知道后,也渡过黄河向北撤退。 |
(1) 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2) 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与杨荣同举进士。授编修。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太子大悦。久之,以丧归。时太子监国,命起视事。十二年,东宫遣使迎帝迟,帝怒。黄淮逮至北京系狱。及金问至,帝益怒曰:“问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溥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尝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赐钞币。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怜之。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士奇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诏官继博士,敬编修,澄给事中,日值阁中。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寻进太常卿,兼职如故。
宣宗即位,弘文阁罢,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居四年,以母丧去,起复。九年迁礼部尚书,学士值内阁如故。英宗初立,与士奇、荣请开经筵。豫择讲官,必得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数人供职。且请慎选宫中朝夕侍从内臣。太后大喜。
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比荣、士奇相继卒,在阁者马愉、高谷、曹鼐皆后进望轻。溥孤立,王振益用事。 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何人,得侍太子 得:能够 | B.下法司鞫 鞫:逮捕 |
C.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 典:主管 | D.王振益用事 益:更加 |
A.帝褒答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
B.旦夕且死 何妨吟啸且徐行 |
C.循墙而走 项王瞋目而叱之 |
D.久之,以丧归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A.杨溥与杨荣同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又改授洗马 ,侍奉皇太子;后杨溥因丧归乡。恰逢太子监国,命其赴任;继而又因事牵连被捕入狱。 |
B.仁宗即位,杨溥得释,并升任翰林学士,皇上念及杨溥是因他而受十年牢狱之灾,对他尤其怜惜。后来建弘文阁,命杨溥掌管弘文阁事,并亲授阁印。 |
C.宣宗在位期间,杨溥被召入内阁,主管枢机事务,并与杨士奇、杨荣请求开设讲经筵,又请求慎重选择在宫中朝夕侍从皇上的内臣。 |
D.杨溥为人廉直宽静,没有城府,加之性情恭谨,诸位大臣论事发生争执,杨溥则平心处之,众人皆叹服,当时人称杨溥有雅操,都是别人比不上的。 |
(1)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
(2)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吴使季札出聘①。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昧立。四年,王余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昧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昧之子僚为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王僚十三年,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以兵围楚,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使专诸刺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行事当国 摄:掌管、主持 |
B.君义嗣,谁敢干君 干:触犯、冒犯 |
C.吴人固立季札 固:坚持 |
D.公子光竟代立为王 竟:竟然 |
A.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 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 |
B.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曹宣公之卒也 |
C.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 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 |
D.从而归之千馀家 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 |
(2)翻译“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本纪》)
(2)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将军列传》)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擢泰定元年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丁内艰,未赴。改景州蓚县尹。差民户为三等,均其徭役;刻孔子象,令社学祀事;每岁春行田,树畜勤敏者,赏以农器,人争趋事,地无遗力。印识文簿,畀社长藏之,季月报县,不孝弟、不事生业者,悉书之,罚其输作。胥吏至社者,何人用饮食若干,多者责偿其直。豪猾者窜名职田户,思诚尽祛其弊。天旱道士持青蛇曰卢师谷小青谓龙也祷之即雨思诚以其惑人杀蛇逐道士雨亦随至遂有年。县多淫祠,动以百余计,刑牲以祭者无虚日,思诚悉命毁之,唯存江都相董仲舒祠。寻擢国子监丞,升司业,拜监察御史。移浙西。达识帖睦迩时为南台御史大夫,与江浙省臣有隙,嗾思诚劾之,思诚曰:“吾为天子耳目,不为台臣鹰犬也。”不听。已而闻行省平章左吉贪墨,浙民多怨之,思诚奏疏其罪,流之海南。左迁湖广行省左丞,遣太医院宣使秦初即其家迫遣之。初窘辱之,不遗余力,思诚不为动。抵武昌城下,语诸将曰:“贼据城与诸君相持经久,必不知吾为此来,出其不意,可以入城。”遂行。诸将不获已,随其后,竟不烦转斗而入。询其故,贼仓卒无备。尽惊走。思诚乃大会军民官吏告之曰:“贼去,示吾弱也,规将复来。”于是申号令,戒职事,修器械,葺城郭,明部伍,先谋自守,徐议出征。苗军暴横,侵辱省宪,思诚正色叱之曰:“若等能杀吕左丞乎?”自是无敢复至。俄得疾,以至正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卒,年六十有五。思诚气宇凝定,素以劲拔闻,不为势利所屈。
(《元史·吕思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旱/道士持青蛇/曰卢师谷小青/谓龙也/祷之即雨/思诚以其惑/人杀蛇/逐道士/雨亦随至/遂有年/ |
B.天旱/道士持青蛇/曰卢师谷小青/谓龙也祷之/即雨/思诚以其惑人/杀蛇/逐道士/雨亦随至/遂有年/ |
C.天旱/道士持青蛇/曰卢师谷小青/谓龙也/祷之即雨/思诚以其惑人/杀蛇/逐道士/雨亦随至/遂有年/ |
D.天旱/道士持青蛇/曰卢师谷小青/谓龙也/祷之即雨/思诚以其惑人杀蛇/逐道士/雨亦随至/遂有年/ |
A.丁艰,也叫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古代专指官员居丧,丁内艰是指遇母亲去世。 |
B.社长,元时乡里有村瞳组织,每五十家编为一社,择年高、晓农事的汉族地主任之。 |
C.淫祠,古时指供人纵情玩乐、不在祀典的祠庙,因有伤风化往往被正直的官员毁弃。 |
D.贪墨,旧指官员贪污,语本《左传》“贪以败官为墨”,有时也是贪官污吏的代名词。 |
A.吕思诚励农兴教,关注百姓事体。他在担任蓚县尹时,奖赏那些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以农具,鼓励他们农业生产,在地方学校雕刻孔像进行祭祀。 |
B.吕思诚吏治有方,严格约束下属。办事的胥吏到乡社去,去多少人,饮食多少等都有一定标准,超过这个标准,要求胥吏照价自己付款,毫不含糊。 |
C.吕思诚刚直不阿,不受权贵利用。他刚到浙西任职,权贵达识帖睦迩因与江浙省臣有嫌怨,便唆使吕思诚弹劾他们,吕思诚义正词严地予以拒绝。 |
D.吕思诚腹有谋略,制敌出其不意。抵达武昌城下后,在苗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他率领诸将出其不意地轻松取城,苗军却受到惊吓,四散奔逃。 |
(1)季月报县,不孝弟、不事生业者,悉书之,罚其输作。
(2)于是申号令,戒职事,修器械,葺城郭,明部伍,先谋自守,徐议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