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
B.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
C.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 |
D.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A.夫晋,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B.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
D.又欲肆其西封 吾其还也 |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_____,_____
(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_____,_____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_____,_____
A.寡人,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为“寡人”。 |
B.爵位,春秋时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主要是由诸侯国之间国力不同而定。 |
C.执事,常见义项是做事情,主持工作。还有一种是敬称。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
D.《左传》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诠释《春秋》的,其他两传则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诠释《春秋》的。 |
学舍记(曾巩)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自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①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②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构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貙(chū)虺(huǐ):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虺是毒蛇。②筥(jǔ):圆形的竹筐。【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锐意:下定决心 |
B.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 绝: 横渡,渡过 |
C.此予之所构祸而忧艰也 忧艰:指居父母之丧 |
D.属人外亲之问 问:询问,质问 |
A.予幼则从先生受书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出于京师 于夫为身治人 |
C.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 遂历道其少长出处 |
D.以为学舍记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命曰《琵琶行》 |
A.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 这便是我离开家乡,到远方游玩,种种冒险经历使我更加勤奋 |
B.天倾地坏,殊州独哭 (父亲忽然故去)仿佛一下子天倾地裂,我在他乡独自痛哭 |
C.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 因此不能专心致志地思考,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 |
D.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 |
【小题4】请为下列语段断句。
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小题5】作者早年经历了许多艰辛,请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仿照表格中的样式填写。
涉世奔走 | 走南闯北,奔走四方 |
单游远寓 | |
经营以养 | |
| 父亲去世,千里归丧 |
皇皇不足 | 家务王事,疲于应付 |
【小题6】曾巩在《学舍记》中写到:“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他对“志”的态度与王安石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请先将链接材料补充完整)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①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②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小题1】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 | B.②⑥ | C.③⑧ | D.④⑦ |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
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言:自言自语 | 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咎言:不吉利的话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诗经》中大多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 |
C.《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
D.《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特指少女时代。 |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A.结庐在人境 结庐:造房 |
B.心远地自偏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
C.悠然见南山 悠然:安闲自得 |
D.飞鸟相与还 相与:互相参与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失其所与,不知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⑤⑥ | B.①②④⑦ | C.③④⑥⑦ | D.②④⑤⑦ |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②以其无礼于晋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
(3)宾语前置句
⑤何厌之有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_”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省略句
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两个“军”后省略介词“_________”
⑦辞曰:“臣之壮也……” 句首省略主语“__________”
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后省略宾语“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