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准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问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政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遵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因,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

(注)革:通“亟”,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季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B.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C.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D.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登第,就是登进士第,或者是进士及第,指的是考中进士。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C.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
D.赠,指皇帝赐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官爵、荣誉称号和财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诲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多次弹劾枢密副使程戡,因此程戡怀恨在心;他还敢弹劾公主,认为守门官吏和公主府中的宦官皆有罪。
B.吕诲明大义言别人所难言。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后米太后归还政权,皇帝治守忠罪。
C.吕诲多因弹劾大臣被贬。他曾三次居于谏官之职,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如曾因弹劾王安石被贬为邓州知州,当时人们推崇他的耿直。
D.吕诲心忧国事至死不渝。他即使生病在家,仍然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他还勉励司马光,让他努力。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
(2)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1 06:4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益,汾州平遥人。唐光化中,李克用据太原,益以拳勇隶麾下。后唐明宗立,益面缚请罪,明宗曰:“尔尽忠节,又何罪也?”晋初,范延光反大名,张从宾据河阳为声援。晋祖召益谓曰:“宗社危若缀旒,卿能为朕死耶?”益日:“愿假锐卒五千人,破贼必矣。”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晋祖大喜,拜河阳三城节度。契丹入汴,益率僚属归京师,诣契丹主,自陈不预北伐之谋。契丹授以凤翔节度。汉祖即位,加侍中。益自以尝受契丹命,闻汉兵入洛,忧之,浚城隍为备。孟昶遣益所亲王处回赍书招益,复遣绵州刺史吴崇恽厚遗之。益遂与其子归蜀。汉祖知其事,遣王景崇率禁军数千,倍道趋岐下,召益入朝。时汉祖已不豫,召至卧内,谓之曰:“侯益貌顺朝廷,心怀携贰。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益惧,即谋入朝。会闻汉祖崩,景崇欲诛益。从事程渥,景崇里人也。益因遣之说景崇曰:“君致位通显,亦可少知止足,何必怀祸人之心,为已甚之事乎?况侯君亲戚爪牙甚众,事若妄发,祸亦旋踵至矣。”景崇怒曰:“子去,勿为游说,吾将族尔。”益知不用渥言,即率数十骑奔入朝。隐帝遣侍臣问益结连蜀军之由,益对曰:“臣欲诱之出关,掩杀之耳。”益厚赂史弘肇辈,言景崇之横恣。诸权贵深庇护之,乃授以开封尹兼中书令。景崇闻之,遂据城叛。显德元年冬,告老,以本官致仕归洛。太祖即位,以耆旧厚待之。乾德初,郊祀,礼与丞相等。三年,卒,年八十,中书令。

(节选自《宋史·侯益传》)

注①缀旒:比喻君主被臣下挟持,大权旁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B.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C.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D.益率禁兵数千人/次虎牢/从宾军万余人/夹汜水而阵/益亲鼓/士乘之/大败其众/击杀殆尽/汜水为之不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常发生争端。
B.兼,兼任职务。义同假,代、摄等。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盖指官员辞职归家。古代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D.赠,即追赠,也叫追封,追晋,古代指朝廷对有功之臣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益勇猛善战,深受器重。晋初范延光,张从宾反叛,形势危急,他率领几千士兵在汜水打败张从宾一万多人的军队。
B.侯益巧言能辩,善于掩饰。隐帝派遣侍臣问他暗中联结蜀军之事,他以引诱蜀军出关然后加以消灭为借口,替自己开脱。
C.侯益审时度势,明哲保身。他投奔李克用后又归降唐明宗;在汉担任侍中,蜀主孟昶先派人送礼后派人招降,他又归附蜀。
D.侯益富有心机,左右逢源。王景崇要杀他,他派景崇的同乡去游说;游说不成就贿赂权贵,设法逼反景崇,解除了危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益自以尝受契丹命,闻汉兵人洛,忧之,浚城隍为备。
(2)景崇怒曰:“子去,勿为游说,吾将族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纶,字公信,颍州汝阴人。少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补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以功迁右侍禁、庆州兵马监押,擢阁门祗候,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所部卒纵酒掠居民,纶斩首恶数人,众乃定。
奉使灵夏还,会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以知辰州。纶至,筑蓬山驿路,贼不得通,乃遁去。徙知渭州。改内殿崇班、知镇戎军。奉使契丹,安抚使曹玮表留之,不可。蛮复入寇为辰州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
久之,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时盐课大亏,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负,官助其器用,盐入优与之直,由是岁增课数十万石。复置盐场于杭、秀、海三州,岁入课又百五十万。居二岁,增上供米八十万。疏五渠,导太湖入于海,复租米六十万。开长芦西河以避覆舟之患,又筑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邮北,旁锢钜石为十达,以泄横流。泰州有捍海堰,延袤百五十里,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畜潦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三请,愿身自临役。命兼权知泰州,卒成堰,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为立生祠。
居淮南六年,累迁文思使、昭州刺史。契丹隆绪死,为吊慰副使。历知秦、瀛二州,两知沧州,再迁东上阁门使,真拜乾州刺史,徙知颍州,卒。
纶有材略,所至兴利除害。为人恕,喜施予,在江、淮,见漕卒冻馁道死者众,叹曰:“此有司之过,非所以体上仁也。”推奉钱市絮襦千数,衣其不能自存者。
(节选自《宋史·张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蛮复入寇/为辰州/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
B.蛮复入寇/为辰州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
C.蛮复入寇/为辰州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
D.蛮复入寇/为辰州/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B.三班:宋时武职,分东、西、横三班。入仕者先为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以次递迁为右班殿直,左班殿直,右侍禁,左侍禁,西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内殿崇班……最高可至节度使。
C.表: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章、奏、表、书、封事等。封事是请求君王实行封赏的奏议。
D.兼权:兼是在本职之外兼任职务,权指暂时行使某职位的职权。古代表示兼任、暂代官职的词还有领、假、代、摄、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纶功劳卓著,治军严明。因有功升官为右侍禁、庆州兵马监押,提拔为阁门祗候,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有其他部士兵酒后闹事惊扰抢掠百姓,张纶砍了为首作恶的几个人的头以儆效尤。
B.张纶坚持己见,敢于担当。面对人们的议论诘难,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大患更为重要,治理大患获利多损失少,并且坚持亲自前往供职工作。
C.张纶颇有才略,兴利除害。他疏通五渠,引太湖水入海,开凿长芦西河,筑漕堤,解除民患。
D.张纶心怀百姓,乐善好施。在江、淮时,看到路上有冻死饿死的人,他认为这是地方政府和官员的问题,他们没有体会君主的仁义之策,并且拿出自己的俸禄帮助生活艰难的百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盐课大亏,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负,官助其器用,盐入优与之直。 
(2)泰州有捍海堰,延袤百五十里,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龚鼎臣,字辅之,郓之须城人。幼孤自立,景祐元年第进士,为平阴主薄,疏泄潴水,得良田数百千顷。为泰宁军节度掌书记。石介死,谗者谓介北走辽,诏兖州劾状。郡守杜衍会问,掾属莫对,鼎臣独曰:“介宁有是,愿以阖门证其死。”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吾既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如是,未可量也。”丁母忧,服除,知安丘县。赐五品服,知渠州。渠故僻陋无学者,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擢起居舍人。
岁冬旱,将赐春宴,鼎臣曰:“旱灾太甚,非君臣同乐之时,请罢宴以答天戒。”又论凡大礼赦,请准太平兴国诏书,前期下禁约,后有犯不原,以杜指赦为奸者,宜著为令;开封三司于法外断狱,朝廷多曲徇其请,愿先付中书审画。仁宗悉从之。兼管勾国子监,详定宽恤民力奏议。淮南灾,以鼎臣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为正旦使,鼎臣奏:“景德中,辽犯淄、青,臣祖母、兄、姊皆见略,义不忍住。”许之,仍诏后子孙并免行焉。
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知兖州。是时,诸道方田使者希功赏,概取税虚额及尝所蠲者,加旧籍以病民。鼎臣独按籍差次为十等,一无所增,兖人德之。改吏部,提举西京崇福宫。复判太堂寺,留守南京。陛辞,神宗顾语移晷,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正议大夫致仕,年七十七,无祐元年卒。
(选自《宋史·龚鼎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
B.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
C.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
D.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官署中。曹操称魏王时,杨修曾任其主簿。
B.太平兴国:文中是宋太宗赵匡义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C.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1125年为金国所灭。
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科举以及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组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鼎臣见义勇为。石介被人诬陷叛逃辽国,龚鼎臣认为这件事不实,杜衍从怀中拿出龚鼎臣写的奏书,称赞龚鼎臣见义勇为,前途无量。
B.龚鼎臣正直敢言。进行打算举办春宴,龚鼎臣认为正遭旱灾,不宜搞宴会;龚鼎臣认为,应规范大礼时的赦免制度,杜绝利用此制度赦免作恶的行为。
C.龚鼎臣得到了皇帝照顾赏识。龚鼎臣因很多亲属被辽国夺走而不想出使辽国,皇帝答应了;龚鼎臣与神宗交谈,神宗认为他精明而值得任用。
D.龚鼎臣关心、教化百姓。他疏泄积水,收获良田几百上千顷;他在淮南救灾,救活很多人;黄河决口,他去安抚;他在渠州兴建学校,渠州开始出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介死,谗者谓介北走辽,诏衮州劾状。
(2)开封三司于法外断狱,朝廷多曲徇其请,愿先付中书审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受。吴越人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窈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文,手为和药,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读dí,相见。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受而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待宾礼 吴越人轻舟追遗之
B.观其取 一无
C.汝故疏我    吾功哉
D.彬总师也    上临哭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B.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C.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D.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2)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小题5】第5段“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召权知开封府。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六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

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朋党”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C.“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甲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借鉴前事,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D.龙图阁,宋代阁名,本是宋真宗纪念宋太宗的宫殿。收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之物以及宗室名册、谱牒等。又先后置待制、直学士、直阁等官。包拯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民间戏曲小说中以“包龙图”称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为官清廉,刚正直谏。他任端州知州期满后不拿一方砚台回家;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
B.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使官府小吏不敢再欺瞒。
C.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他要求后代子孙当官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放归本家,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他在地位显贵时,衣食用具依然如布衣时一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⑵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