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三)
郭进,深州博野人。少贫贱,为钜鹿富家佣保。有膂力,倜傥任气,结豪侠,嗜酒蒲博。其家少年患之,欲图杀进,妇竺氏阴知其谋,以告进,遂走晋阳依刘汉祖。汉祖壮其材,留帐下。
后周广顺初,移淄州。二年,吏民诣观察使举留。是秋,迁登州刺史。会群盗攻劫居民,进率镇兵平之,部内清肃,民吏千余人诣阙请立《屏盗碑》,许之。改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复诣阙请立碑颂德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进尝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芰蒲薍后益繁茂,郡民见之有垂涕者,曰:“此郭公所种也。”
开宝四年,太祖将征太原,先命进分兵控石岭关,为都部署,以防北边。契丹果犯关,进大破之,又攻破西龙门砦,俘馘来献,自是并人丧气。时田钦祚护石岭军,恣为不法事,进虽力不能禁,亦屡形于言。进武人,性刚烈,战功高,钦祚以他事侵之,心不能甘,自经死,年五十八,钦祚以暴卒闻。太宗悼惜久之,赠安国军节度。后颇闻其事。因罢钦祚内职,出为房州团练使。
进有材干,轻财好施,然性喜杀,士卒小违令,必寘于死,居家御婢仆亦然。进在西山,太祖遣戌卒,必谕之曰:“汝辈谨奉法。我犹贷汝,郭进杀汝矣。”其御下严毅若此。然能以权道任人,尝有军校自西山诣阙诬进者,太祖诘知其情状,谓左右曰:“彼有过畏罚,故诬进求免尔。”遣使送与进,令杀之。会并人入寇,进谓诬者曰:“汝敢论我,信有胆气。今舍汝罪,能掩杀并寇,即荐汝于朝;如败,可自投河东。”其人踊跃听命,果致克捷。进即以闻,乞迁其职,太祖从之。
(节选自《宋史·郭进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复诣阙请立碑颂德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进尝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芰蒲薍/后益繁茂/
B.改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复诣阙请立碑颂/德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进/尝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芰蒲薍/后益繁茂/
C.改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复诣阙请立碑颂德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进/尝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芰蒲薍/后益繁茂/
D.改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复诣阙请立碑颂德/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进尝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芰蒲薍/后益繁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指移动、搬换、转变的意思。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迁登州刺史”中的“迁”是“晋升”“升职”的意思。“赠安国军节度”中的“赠”是赠官,古代皇帝给官吏或其父祖封官职。
B.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皇帝庙号常常为“太宗”。
C.团练使,唐代官制,负责一方团练(自卫队)的军事官职。唐初团练使有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二种,皆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一般都团练使多由观察使兼任,州团练使常由刺史兼任。
D.阙,宫殿、陵墓前两侧各立的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进为官有善政,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到官府请求留任他,甚至向朝廷请求为其立碑颂德,得到朝廷准许。
B.郭进善于用兵,因言惹祸。契丹侵犯石岭关时,郭进作战勇猛,挫伤敌人锐气;但因言语冒犯田钦祚,心有不甘,致使自己暴病而死。
C.郭进轻财好施,待人严毅。郭进不看重钱财而喜好施舍;他对士卒管理严格,士卒稍有违令,就被处死,以致太祖派遣士兵,都要再三交代。
D.郭进以权道用人,信守诺言。郭进对那个军校说,他敢到朝廷诬告自己的确有胆气,所以在并人入侵时,让他将功赎罪,并在事成后向朝廷举荐他。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
(1)时田钦祚护石岭军,恣为不法事,进虽力不能禁,亦屡形于言。
(2)太祖遣戌卒,必谕之曰:“汝辈谨奉法。我犹贷汝,郭进杀汝矣。”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下面小题。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迁著作佐郎。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赐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赐之,记其名于御屏。
至道初,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徙陕西。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真宗践位,复旧官。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逾月,拜右谏议大夫。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好学,工篆、籀。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 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B.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C.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D.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做官。古文中“徙”“拜”分别表示职位调动和授予官职。
B.食货志:古代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纪传体史书一般分为本纪、列传、书志、箴铭、辞赋几种体例。
C.“丁内艰”文中指遭遇母丧。古代父母去世要为其守丧,守丧是一种孝顺的礼仪,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D.篆、籀:文中指书体。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大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粱鼎为民除害,得到赏识。他在吉州任职时,奸民萧甲为非作歹,他流放了萧甲;皇帝赏识他,给了他不一样的赏赐。
B.梁鼎关心民生,体恤百姓。他建议兴修水利,利用水利开垦荒地;他被朝廷派去核查赋税的情况,他从百姓利益出发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C.梁鼎力除弊政,遭遇挫折。他建议禁止私人买卖解池盐,舆论都不认同他的意见,但朝廷还是下令照他说的办理。后来朝廷通盐商,他遭到处罚。
D.梁鼎文才突出,为政有声誉。他考中进士甲科,擅长书法,写有三卷《隐书》等大量文章;他光明磊落,为官严厉,声名很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
(2)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铭、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夹受诏鞫讯,皆伏事,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因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已,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動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 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澈,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圈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B.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C.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D.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郊祀祭天是中国古代君王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北郊祭天,南郊祭地。
D.秩指年终考评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体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监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D.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官员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伏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
(2)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经孙,字中立。宝庆二年进士,授浏阳主簿。潭守俾部牙契钱至州,有告者曰:“朝廷方下令颁行会[注],令若此钱皆用会,小须,则幸而获大利矣。”经孙曰:“此钱取诸保司,出诸公库,吾纳会而私取其钱,外欺其民,内欺其心,奚可哉?”诘旦,悉以所部钱上之,其人惊服有愧色。
通判潭州。帅陈韡雅相知,事必咨而后行。秩满,由丰储仓提管进权辖。升安抚使。经孙为安抚时,韡家居,门人故吏有挠法者不得逞,相与摇撼。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经孙造朝,具白于政府。事上闻,帝大怒,谕宰执曰:“陈韡老缪至此,宜亟罢之。”于是经孙再诣政府,言:“某,韡门生也,前日之白,公事也,苟韡以是得罪,人谓我何!”请之不置,俾韡自乞闲,明通判无罪,识者韪之
迁起居郎,入奏:“君人者当守理欲之界限。”迁刑部.侍郎兼给事中,升太子詹事,辅导东宫者三年,敷陈经义,随事启迪。太子入侍,必以其所讲闻悉奏之,帝未尝不称善。景定三年春雷,诏求直言,经孙对曰:“三数年来,言论者以靖恭为主,有怀者以哗讦为戒,忠谠之气,郁不得行,上帝降监,假雷以鸣。”切中时病。
公田法行,经孙条其利害,忤丞相贾似道,拜翰林学士,未逾月,讽御史舒有开奏免,罢归。授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不拜。授端明殿大学士,闲居十年,卒,金紫光禄大夫。经孙所荐陈茂濂为公田官,分司嘉兴,闻经孙去国,曰:“我不可以负徐公。”遂以亲老谢归,终身不起。
(选自《宋史·徐经孙传》,有删改)
(注)会:会子,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
B.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
C.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
D.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于是罢通判/削其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称状元,二甲称榜眼,三甲称探花。
B.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刑部尚书。
C.东宫,一般指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
D.赠,文中指赠官。赠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行为,意思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如赠官“金紫光禄大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经孙不贪钱财,让人佩服。上级让他交牙契钱,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用纸币代交牙契钱,借此获取利益,被他拒绝,让出主意者佩服。
B.徐经孙秉公办事,留有余地。他和陈韡是知己,他的门生得罪了陈韡,他遭到陈韡诬陷后,把事情上报,皇帝知道后要罢免陈韡,他却表示反对。
C.徐经孙恪尽职守,敢于进言。他辅佐太子很得力,皇帝对他教给太子的东西也很满意;他向皇帝直言忠诚正直的风气被压制,切中时弊。
D.徐经孙不惧权贵,有影响力。他对公田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得罪了丞相贾似道,遭到报复;他推荐的人因他去职而辞职,不再做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请之不置,俾韡自乞闲,明通判无罪,识者韪之。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拜俭左丞相,封韩王。帝不豫,受遗诏辅立太子,是为兴宗,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徙王陈。重熙(辽兴宗年号)五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赒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B.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C.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D.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即马驾的车,古代又以帝王所乘的车代指帝王,颜师古说:“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面行,不敢指斥也。”
B.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名称。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作为印信,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C.不豫,“豫”有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古代常用于天子或尊长生病的讳称。
D.致政,意思是官更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自己退休。常用来指官吏受到了惩罚而被罢免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据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俭才干出众。他曾考中进土第一名,被地方官作为财宝进献给圣宗皇帝;初次被召见就显露出智慧和谋略,因此有了明智干练的名声。
B.张俭深受器重,皇帝对他宠爱倚重,给他加爵封王,而贬黜与他合不来的参知政事吴叔达;皇帝病逝前,还喝赐遗诏安排他辅佐太子登基。
C.张俭生活俭朴。平时只穿普通的绸缎;破旧的袍子穿三十年也不更换;吃饭不吃两样以上的菜肴;每月节余下来的俸禄,都用以周济亲戚朋友。
D.张俭关爱百姓。有八个人被官府当作强盗而错误地杀死,无辜被害者的家人申诉冤屈、张俭再三向皇帝请求为冤案昭雪,直到皇帝答应。
【小题4】把文中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
(2)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安国字君倚,密州安丘人。父光辅,居马耆山,学者多从受经,州守王博文荐为太学助教。孙奭知兖州,又荐为太常寺奉礼郎,州学讲书。既而奭与冯元荐安国为国子监直讲,并召光辅至。
安国《五经》及第,为枝江县尉,后迁大理寺丞。光辅|教授︱兖州,请监兖州酒税,徙监益州粮料院,入为国子监直讲,景祐初,置崇政殿说书,安国以国子博士预选。久之,进天章阁侍讲、直龙图阁,遂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皆兼侍讲。进翰林侍讲学士,历判尚书刑部、太常寺,纠察在京刑狱,累迁给事中。年七十余,卒,赠尚书礼部侍郎。
安国讲说,一以注疏为主,无他发明,引喻鄙俚,世或传以为笑。尤喜纬书及注疏所引纬书,则尊之与经等。在经筵二十七年,仁宗称其行义淳质,以比先朝崔遵度。
尝讲《周官》至“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因进言曰:“古所谓缓刑,乃贳过误之民尔。今众持兵仗取民廪食,一切宽之,恐无以禁奸。”帝曰:“不然,天下皆吾赤子,迫于饿殍,至起为盗,州县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杀之,不亦甚乎。”尝请书《无逸篇》于迩英阁之后屏,帝曰:“联不欲背圣人之言。”命蔡襄书《无逸》、王洙书《孝经》四章列置左右。
论曰:冯元质直博雅,,有古君子之风,欧阳称师民醇儒硕学,在仁宗时,并繇宿望,先后执经劝讲,庶有所补益矣。张锡清慎敛晦,晚始见知。揆[注]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求考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选自《宋史·杨安国传》,有删改)
[注]:张揆(990—?),北宋文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上遇/不遇岂非命哉
B.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土/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C.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D.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奭与冯元荐安国为国子监直讲 既而:不久
B.安国《五经》及第  及第:此处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C.久之,进天章阁侍讲、直龙图阁 久之:不久以后
D.论曰:冯元质直博雅,有古君子之风   质直博雅:正直博学高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安国熟谙五经,官职屡获升迁。杨安国以《五经》科考及第,任枝江县尉,后升迁大理寺丞;后历任天章阁待制、翰林侍讲学士等等。
B.杨安国讲学有悟,于是进谏君王。他曾经在讲说《周官》到“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之时有所感悟,于是针对“缓刑”一事向皇帝提出了看法。
C.杨安国讲说多年,人们褒贬不一。他在讲说的时候,因为引喻庸俗、尊崇纬书遭到了世人的嘲笑;但是他在经筵二十七年,却得到了仁宗的高度认可。
D.杨安国曾有奏请,颇得皇帝宠信。他曾奏请在迩英阁的后屏上书写《无逸篇》,皇帝虽然说“朕不欲背圣人之言”,但还是一定程度上采纳了他的奏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众持兵仗取民廪食,一切宽之,恐无以禁奸。
(2)迫于饿殍,至起为盗,州县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杀之,不亦甚乎。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负气俶傥,豪视一世。辟知南川县。章惇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檄至夔。惇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为上客。归,荐诸王安石,擢监察御史。哲宗初,朝廷稍更新法,商英上书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先帝陵土未干,即议变更,得为孝乎?”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京罢相,起知杭州。过阙赐对,奏曰:“神宗修建法度,务以去大害,兴大利,今诚一一举行,则尽绍述之美。法若有弊,不可不变,但不失其意足矣。”留为资政殿学士。顷之,除中书侍郎,遂拜尚书右仆射。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时久旱,彗星中天,是夕,彗不见,明日,雨。徽宗喜,大书“商霖”二字赐之。商英为政持平,谓京虽明绍述,但借以劫制人主,禁铟士大夫尔。于是大革弊事,行钞法以通商旅,蠲横敛以宽民力。上疏抗言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葺升平楼,戒主者遇张丞相导骑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商英意广才疏,凡所当为,先于公坐诵言,故不便者得预为计。有郭天信者,以方技隶太史,徽宗潜邸时,尝言当履天位,自是稍眷宠之。商英因僧德洪与语言往来,事觉,鞫于开封府,御史张克公疏击之,旋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天信亦斥死。京遂复用。未几,太学诸生诵商英之冤,复还故官职。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张商英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B.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C.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D.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刑部掌管国家法律、刑狱事务。张商英“为吏部、刑部侍郎”,就是做了吏部、刑部的副长官。
B.仆射,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职权有变化。文中“除中书侍郎”“拜尚书右仆射”是任张商英为宰相。
C.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即扫帚之意。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彗星出现被看作吉祥的征兆。
D.潜邸,指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也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和“东宫”的含义不等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商英做事不够谨慎,仕途因之受挫。他在公众场合谈论政务,给他人以可乘之机;因和郭天信有来往被贬官,幸有太学生们为他伸冤才得以官复原职。
B.张商英有声望,能改革弊政规谏君主。他能团结心志相同的官员,得到大家称赞;他还大力革除蔡京执政留下的弊事。他直言进谏皇帝,皇帝因对他心有忌惮而厉行节俭。
C.张商英支持新法,两度为新法辩护。哲宗初,他巧妙地利用“孝道”来反对更改变法;徽宗年间,皇帝召见他对答问题,他上奏赞美新法,主张遵循新法旨趣。
D.张商英有豪气有辩才,受到擢升。章惇狎侮郡县吏,无人敢与之共语;张商英受命而来,随机挫败他的狂妄之言,受到章惇赏识,因之被推荐、提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若有弊,不可不变,但不失其意足矣。
(2)商英因僧德洪与语言往来,事觉,鞫于开封府,御史张克公疏击之。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传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注],司马光往省之,至则自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革:通“亟”,病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   妄:随便
B.兖国公主薄其夫 薄:轻视
C.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 务:追求
D.顾可缓耶 顾:只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D.《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B.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王安石的奏章。
D.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延都是因弹劾大臣;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美容仪,身长六尺。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刑名之学。用稹,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断治出己,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智高怒,并贵害之。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侯,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D.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指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这里指的赵师旦是赵稹的侄儿。
B.荫是恩荫之意。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这里指赵师旦因赵稹的恩荫而得以任官。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制定审定各种法律,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D.赠本义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后来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叫赠,文中就是此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师旦年少之时,尤其钻研刑名方面的学问,并因叔父赵稹的恩荫,试任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作了宁海军节度推官。
B.等到邕州被侬智高率兵攻破,城中守兵没有一个人逃走。守兵弹尽箭竭,赵师旦与监押马贵一起回到府衙,据厅堂而坐。
C.赵师旦与侬智高作战被抓住,责骂贼敌不已,最终不屈而死,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
D.敌贼已经逼近邕州城下,赵师旦仅仅有士兵三百人,打开城门迎战敌贼,歼灭敌贼几十个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
(2)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一部校故,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科举考中
B.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之    绳:捆绑
D.复命益州  知:掌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咏首荐   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遣之
D.饥八九     求霖三十年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小题5】从文章中找出并概括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