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关汉卿(1220-1300)
- + 王实甫(不详)
- 《西厢记》
- 马致远(约1251-1321)
- 雎景臣(不详)
- 张养浩(1270-1329)
- 郑光祖(不详)
- 张可久(约1270-1348)
- 乔吉(不详)
- 施耐庵(不详)
- 脱脱等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栖牺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小题1】此则杂剧节选自《西厢记》,作者是元代的_________。【小题2】(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段唱词,莺莺唱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3】简析(幺篇)刻画了莺莺什么样的性格?
【小题4】赏析(端正好)这支曲子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表达效果如何?
甲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乙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节选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小题1】从甲、乙文的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崔莺莺?【小题2】甲乙选文在写景上有何异同?
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两相对照,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
B.“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借“柳丝”“疏林”“斜晖”这些别有特色的客观之物,准确寄寓了人物的主观之情。 |
C.“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这句话写马儿行得慢,车儿跟得快,唯如此才能两厢厮守,写出了这一对离别人的一片微细心思。 |
D.“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以写实的手法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及其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A.莺莺一上场唱的《端正好》,便抒发了她痛苦压抑的心情。 |
B.“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反问中的“染”和“醉”,融入了离人的痛苦之情使萧瑟的秋景更蒙上忧伤的色彩。 |
C.《滚绣球》是一曲送别咏叹调。其中有三个“恨”字:一恨刚摆脱相思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 |
D.《叨叨令》运用了排比句式。每一组中,前句化用儿化词,后句用叠音词,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 |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这首元曲体现了王实甫曲词“婉丽清新”的特点,请结合全曲分析。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
王实甫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注:此曲为莺莺的唱记号。已有婚约在身的莺莺在佛殿巧遇张生,竟“好生顾盼”,自此以后,莺莺对张生的思念日见其深。
(1)此曲写景抒情一脉相贯,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两句。
(2)有人评价此曲“语言浅近而语意含蓄”,请结合“隔花阴人远天涯近”一句作分析。
A.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代表作有《西厢记》《紫钗记》《牡丹亭》等。 |
B.莎士比亚,英国杰出的大戏剧家、诗人,著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悲剧《哈姆雷特》等。 |
C.冯至,现代著名诗人,曾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作有诗集《昨日之歌》等。 |
D.元曲,可分为杂剧和散曲,其中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数。“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 |
(正宫)一煞· 长亭送别
王实甫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双调)水仙子· 秋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在心头。
(注)新丰:地名,今陕西昭应县。【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元曲中“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两句写景的特点和作用?
【小题2】“愁”是第二首曲的感情基调,请简要分析这首曲中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愁?
中吕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①香风阵阵,掩重门②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注释:①内阁:深闺,内室。 ②重门:庭院深处之门。
诗歌中的“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这些诗句颇为精妙,就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方面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