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安世,幼而聪悟。兴安二年,高宗引见侍郎、博士之子,简其秀俊者欲为中书学生。安世年十一,高宗见其尚小,引问之。安世陈说祖父,甚有次第,即以为学生。高宗每幸国学,恒独被引问。诏曰:“汝但守此,至大不虑不富贵。”居父忧以孝闻。天安初,拜中散,以温敏敬慎,高宗亲爱之。累迁主客令。萧赜使刘缵朝贡。安世美容貌,善举止,缵自相谓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缵等呼安世为典客。安世曰:“三代不共礼,五帝各异乐。安足以亡秦之官,称于上国?”曰:“世异之号,凡有几也?”安世曰:“周谓掌客,秦改典客,汉名鸿胪,今曰主客。君等不欲影响文武,而殷勤亡秦。”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容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意惭而罢。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妄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视,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出为相州刺史、假节、赵郡公。敦劝农桑,禁断淫祀。初,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生民。前刺史薛道檦亲往讨之,波率其宗族拒战,大破檦军。遂为逋逃之薮,公私成患。安世设方略波及诸子三十余人,斩于邺市,境内肃然。以病免,太和十七年卒于家。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子玚。崔氏以妒悍见出,又尚沧水公主。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B.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C.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D.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伯”是古代爵位称呼,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拜”“除”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谪”“转”“徙”“改” “补”等,其中“左迁”“谪”都指贬官。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徴是徴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安世自幼聪明颖悟,深受高宗喜爱。在接受高宗召问时,年龄尚小的他应答很有条理,被选为中书学生,后常常被高宗单独召见。
B.李安世不但外表俊美,而且博学能言。萧赜的使者刘称他为典客,他旁征博引,进行批驳,不仅指出其错误,还讽刺其弃善从恶。
C.李安世关心民生疾苦,主动为民请命。针对百姓困苦流离豪强侵占掠夺的现实,他疏言不分贵贱平均分配田地,开了均田制先河。
D.李安世颇有治理才千,能保一方平安。任相州刺史时他鼓励农桑,禁绝淫祀,设计诱捕并处决广平豪强李波等人,从此境内安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金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拓跋仪,秦明王翰之子。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东与燕世为兄弟。仪之奉命,理谓非失。”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及还,报曰:“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太祖以为然。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太祖大喜,封东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先是,上谷侯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B.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C.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D.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常见于开国皇帝,因创立基业,功劳甚大,故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和“移”“调”“转”意思相近。文中用在拓跋仪立功后,应有升职的意思。
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下本义是台阶,其两侧是古时帝王卫士的戒备之地,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庶人,周代称国人中的下层为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拓跋仪有勇有谋,深受太祖赏识。他容貌俊美,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超出常人,有谋略,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屡立战功。
B.拓跋仪睿智果敢,维护国家利益。他出使后燕,面对君主的问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洞察敌国国情,制定可图之计。
C.拓跋仪善待士人,拥有雄才大略。他尊重善待来拜访他的名士,并一起谈论当代事务,见解高明,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
D.拓跋仪恃宠而骄,谋反出逃被赐死。他富有才气和声望,深受太祖重视,然而依仗有功而密谋反叛,后因恐惧出逃被抓后赐死。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遵明。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业兴乃诣灵馥舍。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遂遵明,何所得也?”业兴默尔不言。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遵明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径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

后乃博涉百家,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历法,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献新历,世宗诏令共为一历。洪等遂共推兴业为主,成《戊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

魏迁邺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曰:“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诏从之。

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广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许,便即疵毁,乃至声色。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

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受禅,例降。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七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B.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C.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D.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黉”指古代的学校。庠、序、塾、郡学、太学等在古代也曾用作学校的称呼。
B.“校书郎”,指从三国魏开始设置的官名,掌管校对宫中所藏典籍、订正讹误诸事。
C.节气,指时节和气候,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D.“坟籍”,记录有关丧葬礼仪的著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业兴专心求学,为人耿介。少年时不辞劳苦,背负书籍求师,深思好览,精于治学,曾以《左传》大义当面责难鲜于灵馥,从此徐门学徒大盛。
B.李业兴知识广博,倍受时人推重。他曾被群臣推举主持将进献朝廷的十家历法编为一历,也曾在朝廷迁都时由朝臣举荐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
C.李业兴豪爽侠义,为人注重义气。人家有急难,委身投奔他,他能挺身相助;与他情投意合之人,他更是倾心待之,在财务上毫不计较、吝啬。
D.李业兴急躁偏狭,缺乏儒者风范。他在与人论辩的时候,高声大气,伸拳振臂,举止粗鄙,没有风度。当时的人因为这些而厌恶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遵明。
(2)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广博。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椿,字延寿,本字仲考,太和中与兄播俱蒙高祖赐改。性宽谨。初拜中散、典御厩曹。以端慎小心,专司医药,迁内给事,与兄播并侍禁闱,高祖嘉之。及文明太后崩,高祖五日不食。椿进谏曰:“陛下至性,孝过有虞,居哀五朝,水浆不御,群下煌灼,莫知所言。陛下荷祖宗之业,临万国之重,岂可同匹夫之节,以取僵仆。且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高祖感其言,乃一进粥。转授宫舆曹少卿,加给事中。

初,武兴王杨集始为杨灵珍所破,降于萧鸾。至是,率贼万余自汉中而北,规复旧土。椿领步骑五千出顿下辨,贻书集始,开以利害。集始执书对使者曰:“杨使君此书,除我心腹之疾。”遂领其部曲千余人来降。寻以母老,解还,

初,显祖世有蠕蠕万余户降附,居于高平、薄骨律二镇。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诏许之,虑不从命,乃使椿持节往徙焉。椿以为徙之无益,时八座议不从,遂徙于济州,缘河居之。冀州元愉之难,果悉浮河赴贼,所在抄掠,如椿所策。建义元年,为司徒。永安初,进位太保,加侍中,给后部鼓吹。元颢入洛,椿子昱为颢禽。又椿弟顺为冀州刺史,顺子仲宣正平太守,兄子侃、弟子遁并从驾河内,为颢嫌疑。以椿家世显重,恐失人望,未及加罪。时人助其忧,或劝椿携家避祸。椿日:“吾内外百口,何处逃窜?正当坐任运耳。”“椿还华阴逾年。普泰元年七月,为尔朱天光所害,年七十七,时人莫不冤痛之。太昌初,赠都督冀定殷相四州诸军事、太师、丞相、冀州刺史。

(选自《魏书•列传第四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
B.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
C.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
D.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封建时代帝王母亲的尊称,根据封国、非封国的情况分为王太后和皇太后。
B.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部曲经主人放免,即成平民。
C.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后魏以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D.河内,古代地理名词,河,在古代一般指的是黄河,中国古以黄河以南为河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椿兄弟二人都得到高祖赏识。他们的表字是高祖赐改的,并且兄弟二人都在高祖身边担任重要职务。
B.杨椿勇于直谏。文明太后死后,高祖五日不食,杨椿劝说皇帝应当以大局为重,高祖被他的话感动,开始进食。
C.杨椿有号召力。杨集始投降敌国,杨椿写信给他,用利害关系开导他,最终杨集始消除顾虑,率领部曲来降。
D.杨椿有先见之明。他反对把投降的蠕蠕迁徙到济州,皇帝不同意他的意见,最后蠕蠕借机反叛,果然和杨椿预料的一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
(2)以椿家世显重,恐失人望,未及加罪。时人助其忧,或劝椿携家避祸。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拓跋仪,秦明王翰之子,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东与燕世为兄弟。仪之奉命,理谓非失。”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及还,报曰:“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太祖以为然。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太祖大喜,徙封东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先是,上谷侯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B.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C.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D.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常见于开国皇帝,因创立基业,功劳甚大,故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和“移”“调”“转”意思相近。文中用在拓跋仪立功后,应有升职的意思。
C.庶人,周代称国人中的下层为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D.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下本义是台阶,其两侧是古时帝王卫士的戒备之地,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拓跋仪善待士人,拥有雄才大略。他尊重善待来拜访他的名士,并一起谈论当代事务,见解高明,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
B.拓跋仪有勇有谋,深受太祖赏识。他容貌俊美,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超出常人,有谋略,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屡立战功。
C.拓跋仪睿智果敢,维护国家利益。他出使后燕,面对君主的问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洞察敌国国情,制定可图之计。
D.拓跋仪恃宠而骄,谋反出逃被赐死。他富有才气和声望,深受太祖重视,然而依仗有功而密谋反叛,后因恐惧出逃被抓后赐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
(2)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穆崇,代人也。其先世效节于神元、桓、穆之时。崇机捷便辟,少以盗窃为事。太祖之居独孤部,崇常往来奉给,时人无及者。后刘显之谋逆也,平文皇帝外孙梁眷知之,密遣崇告太祖。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因以宠妻及所乘良马付崇,曰:“事觉,吾当以此自明”。崇来告难,太祖驰如贺兰部。显果疑眷泄其谋,将囚之。崇乃唱言曰:“梁眷不顾恩义,奖显为逆,今我掠得其妻马,足以雪忿。”显闻而信之。窟咄之难,崇外甥于桓等谋执太祖以应之,告崇曰:“今窟咄已立,众咸归附,富贵不可失,愿舅图之。”崇乃夜告太祖。太祖诛桓等,北逾阴山,复幸贺兰部。崇甚见宠待。太祖为魏王,拜崇征虏将军。从平中原,赐历阳公,散骑常侍。后太尉,加侍中,徙为安邑公。又从征高车,大胜而还。姚兴围洛阳,司马德宗将辛恭靖请救,太祖遣崇六千骑赴之。未至,恭靖败,诏崇即镇野王,除豫州刺史,仍本将军。征为太尉,又徙宜都公。天赐三年先是,卫王仪谋逆,崇豫焉,太祖惜其功而秘之。及有司奏谥,太祖亲览法,至述义不克曰“丁”。太祖曰:“此当矣。”乃谥曰丁公。初,太祖避窟咄之难,遣崇还察人心。崇夜至民中,留马与从者,乃微服入其营。会有火光,为舂妾所识,贼皆惊起。崇求从者不得,因匿于坑中,徐乃窃马奔走。宿于大泽,有白狼向崇而号,崇乃觉悟,驰马随狼而走。适去,贼党追者已至,遂得免难。太祖异之,命崇立祀,子孙世奉焉。太和中,追录功臣,以崇配飨。

(节选自《魏书·穆崇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B.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C.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D.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小题2】下列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位大体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B.“迁”和“徙”一样在古代都是调动官职用语,但“迁”一般指升官,有时侯也指贬官,如“左迁”。
C.谥,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褒奖赞美的称号,称为谥号。
D.薨,可指有爵位者的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崇忠于太祖,太祖流落独孤部,他常往来供给生活必需品,尽心尽力。
B.穆崇足智多谋,在刘显阴谋叛乱时,他主动献计使梁眷免于被刘显怀疑。
C.穆崇深得太祖恩宠,去世后太祖亲自查阅授予谥号的方法,为他确定谥号。
D.穆崇曾获得白狼的帮助,为躲避贼兵追捕,宿营大泽边,遇白狼引他逃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以宠妻及所乘良马付崇曰:“事觉,吾当以此自明。”
(2)先是,卫王仪谋逆,崇豫焉,太祖惜其功而秘之。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先,字容仁,中山卢奴人也。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徒于中山。皇始初,先于井陉归顺。太祖后以先为丞相卫王府左长史。从元仪平邺,到义台,破慕容驎军,回定中山,先每一进策,所向克平。车驾还代,以先为尚书右中兵郎。太祖谓先曰:“今蠕蠕屡来犯塞,朕欲讨之,卿以为何如?”先曰:“陛下神武,威德遐振,举兵征之,必将摧殄。”于是北伐,大破蠕蠕。转七兵郎。太祖问先曰:“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先对曰:“唯有经书。”又问曰:“天下书籍,凡有几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备?”对曰:“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今,世传国记,天文秘纬不可计数。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太祖于是班制天下,经籍稍集。太祖之讨姚兴于柴壁也,问先,对曰:“臣闻兵以正合,战以奇胜。夫高者为敌所栖,深者为敌所因,兵法所忌而兴居之,可不战而取。”太祖从其计,兴果败归。太宗即位,问左右旧臣之中为先帝所亲信者有谁。时新息公王洛儿对曰:“有李先者,最为先帝所知。”太宗召先引见,拜安东将军。诏先与上党王长孙道生率师袭冯跋乙连城,克之,悉虏其众。乃进讨和龙。先言于道生曰:“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各五尺围,用填城堑。攻其西南,绝其外援,勒兵急攻,贼必可擒。”道生不从,遂掠民而还。后出为武邑太守,有治名。世祖即位,征为内都大官。神?二年卒,年九十五。诏赐金缕命服一袭,赠定州刺史、中山公,谥曰文懿。

(节选自《魏书·李先传》)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B.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C.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D.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亦用为天子的代称。
B.国记,按时间顺序记述一国史实或事件的史书。
C.郡县,秦朝统一后行郡县制,郡以下置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D.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是一郡的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先重视经典书籍,鼓励集书。太祖要收集天下书籍时,李先认为从伏羲氏开始到现在天下的书籍不计其数,但皇帝喜好,收集起来不难,鼓励他搜集书籍。
B.李先回答皇帝问题,看法准确。太祖在柴壁讨伐姚兴时问李先的看法,李先认为用兵要以常法交战,战斗要出奇制胜,但姚兴犯了兵家大忌,可不战而取。
C.李先深受皇帝喜爱,担当重任。太宗即位后问周围人旧臣中谁被先帝看重,新息公回答说李先最受先帝赏识,太宗就诏见李先,授予他安东将军。
D.李先策略分析正确,不被采纳。李先与长孙道生袭击乙连城时,献计让士兵每人准备一捆青草来填塞城壕,但长孙道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遂携掠民众而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神武,威德遐振,举兵征之,必将摧殄。
(2)攻其西南,绝其外援,勒兵急攻,贼必可擒。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延弟白泽,年十一,道母忧,居丧以孝闻。世祖闻而嘉之。长而好学博通,敏于当世。高宗初,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甚见宠任。后蠕蠕犯塞,显祖引见群臣议之。白泽曰:“陛下钦明则天,比踪前圣,而蠢尔荒愚,轻犯王略。今若銮與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显祖从之,遂大破虏众。白泽本字钟葵,显祖赐名白泽,纳其女为。显祖诏诸监临之官,所监治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白泽上表谏曰:“伏见诏书,禁尚书以下受礼者刑身,纠之者代职。今之都曹,古之公卿也,皆翊扶万几,赞徽百揆,风化藉此而平,治道由兹而穆。羊酒之罚,若行不已,臣恐奸人窥望,忠臣懈节。如臣愚量,请依律令旧法,稽同前典,班禄酬廉,首去乱群,常刑无赦。苟能如此,则升平之轨,期月可望,刑措之风,三年必致矣。"显祖纳之。太和初,怀州民伊祁苟初三十余人谋反,将杀刺史。文明太后欲尽诛一城之民。白泽谏曰:“臣闻上天爱物之生,明王重民之命,故杀一人而取天下,仁者不为。且《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群凶肆虐,轘裂诛尽。合城无辜,奈何极辟?不诬十室,而况一州,或有忠焉,或有仁者,若淫刑滥及,杀忠与仁,斯乃西伯所以叹息于九侯,孔子所以回轮于河上。伏惟圣德昭明殷鉴,水镜前礼,止迅烈之怒,抑雷霆之威,则溥天知幸矣。昔厉防民口,卒灭宗姬;文听舆颂,终摧强楚。愿不以人废言,留神省察。”太后从之。太和五年卒,谥曰简。

(节选自《魏书·张白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B.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C.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D.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嫔,古代对妇人的美称,也可代指宫廷女官、帝王侍妾。嫔的地位次于皇后、妃子。
B.百揆,官名,大多指丞相、相国等总揽朝政的官员,也代指百官及天下各种政务。
C.轘帜裂,即车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车上硬撕裂为五块。
D.殷鉴,说的是周的子孙应以殷商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往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泽好学博通,事亲至孝。白泽博采众书、好学聪慧,且孝行深受皇帝赞许,因能厉行节俭行孝,死后受封谥号“简”。
B.白泽积极应变,退敌有功。敌兵犯境,显祖召见群臣商讨对策,他分析敌情,提出退敌主张,显祖采纳,于是击败敌军。
C.白泽敢于进谏,维护法度。显祖“羊酒之罚”,有失法度,他上奏规劝,认为应按律令旧法,仿效从前典章,显祖接受。
D.白泽体恤百姓,处事有方。“怀州一案”,太后要株连全城,他引《周书》话语、举前人得失的事例来劝阻,太后听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初,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甚见宠任。
(2)羊酒之罚,若行不已,臣恐奸人窥望,忠臣懈节。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欣,范阳人也,父崇使入都,为中书学生。世祖幸中书学,见而异之,指谓从者日:“此小儿终效用于朕之子孙矣。”因识眄之。世祖舅阳平王杜超有女,将许贵戚。世祖闻之,谓超曰:“李欣后必宦达,益人门户,可以女妻之。”遂劝成婚,杜超之死也,欣以超婿,得在丧位出入。帝目而指之,谓左右日:“观此人举动,岂不有异于众?必为朕家干事之臣。”初,李灵为高宗博士,谘议,诏崔浩选中书学生器业优者为助教。世祖意在于欣,日:“何不取幽州刺史李崇老翁儿也?”欣为世祖所识如此,遂除中书助教博士,稍见任用,入授高宗经。高宗即位,谓群臣日:“联始学之岁,情未能专,既总万机,温飞靡暇,是故儒道实有阙焉。岂惟予,抑赤师传之不勤。所以爵賞仍隆者,盖不遗旧也。” 欣出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相州刺史。为政清简,明于折狱,奸盗止息,百姓称之。以欣治为诸州之最,加赐衣服。自是遂有骄矜自得之志,乃受納民财及商胡珍宝。兵民告言,尚书李敷与欣少长相好,每左右之,或有助以奏闻,敷不许。显祖闻欣罪状,槛车征欣,拷劾抵罪。时敷兄弟将见疏斥,有司讽欣以中旨嫌敷兄弟之意,令欣告列敷等隐罪,可得自全。 欣深所不欲,且弗之知也。乃谓其女婿裴攸日:“吾宗与李敷族世虽远,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劝,竟如何也?昨来每欲为此取死,引簪自刺,以带自绞,而不能致绝。且亦不知其事。” 攸日:何为为他死也敷救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欣从其言。又赵郡范標具条列数兄弟事状,有司以闻,敷坐得罪。诏列欣贪冒,罪应死。以李敷兄弟,故得降免,百鞭髡刑,配为厮役。

(节选自《魏书▪李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
B..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
C.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
D.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惟予咎,抑亦师传之不勤 咎:怪罪
B.为政清简,明于折狱 折狱:判决案件
C.尚书李敷与欣少长相好,每左右之   左右:控制
D.以纠李数兄弟,故得降免    纠:揭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欣举动不凡,备受器重。他在中书学做学生时即为世祖赏识,并被寄子厚望,后来世祖力劝阳平王将女儿嫁给他,还选拔他为高宗讲经。
B.李欣富有才干,政绩突出。他担任地方官时,为政清廉简约,奸盗消失,管辖之地太平安定,深受百姓称道,还因政绩第一得到朝廷赏赐。
C.李欣骄矜自得,贪财致祸。他受到朝廷褒奖之后骄傲自满,私欲膨胀,收受百姓财物及商人珍宝,遭人揭发,最后被皇帝召回京城治罪。
D.李欣颇顾情义,未能始终。他本不愿为求自保而出卖朋友,还想寻死回避,后听女婿劝告,让范標罗列李敷兄弟罪状,终使自己免于死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而异之,指谓从者日:“此小儿终效用于朕之子孙矣。”
(2)时敷兄弟将见疏斥,有司讽欣以中旨嫌敷兄弟之意,令欣告列敷等隐罪,可得自全。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窦瑗,字世珍,辽西辽阳人。自言本扶风平陵人,汉大将军窦武之曾孙崇为辽西太守,子孙遂家焉。曾祖堪,慕容氏渔阳太守。祖表,冯文通成周太守,入国。父冏,举秀才,早卒。普泰初,瑗启以身阶级为父请赠,诏赠征虏将军、平州刺史。

瑗年十七,便荷帙从师。游学十载,始为御史。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瑗以拜荣官,赏新昌男。因从荣东讨葛荣,事平,封容城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后除征虏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仍左丞。瑗乞以容城伯让兄叔珍,诏听以新昌男转授之,叔珍由是位至太山太守。

尔朱世隆等立长广王晔为主,南赴洛阳。至东郭外,世隆等遣瑗奏废之。瑗执鞭独入禁内,曰:“天人之望,皆在广陵王恭,愿行尧舜之事。”晔遂禅焉。由是除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敷奏侃然,前废帝甚重之。出帝时,为廷尉卿。及释奠开讲,瑗与散骑常侍温子升、给事黄门侍郎魏季景、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并为摘句。天平中,除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寻除广宗太守,治有清白之称。广宗民情凶戾,前后累政咸见告讼。惟瑗一人,终始全洁。转中山太守,加征东将军。声誉甚美,为吏民所怀。及齐献武王班令州郡,诫约牧守令长,称瑗政绩,以为劝厉焉。后授平州刺史。在州政如治郡。又为齐献武王丞相府右长史。瑗无军府断割之才,不甚称职。又行晋州事。

除大宗正卿,寻加卫将军。宗室以其寒士,相与轻之。瑗案法推治,无所顾避,甚见仇疾。虽通显,贫窘如初,清尚之操,为时所重。领本州大中正,以本官兼廷尉卿,卒官。赠本将军、太仆卿、济州刺史,谥曰明。

(节选自《魏书•列传第七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
B.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
C.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
D.转奉朝请/兼太常博士/拜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官/因是为荣所知/遂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以军功赐爵阳洛男/除员外散骑常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别称茂才,本指才之秀者,汉时与孝廉并为举士科名。隋唐以后称考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
B.荷帙,犹言负笈,背着书籍,游学在外;帙,包书画的布套;笈,装书的箱子,二者均代指书籍。
C.食邑,即采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含其上劳动者),唐宋为荣誉性加衔。
D.奏,古代臣子向君主进言的陈述性文书,一般用于大臣对政事有所陈述、批评、建议及弹劾某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瑗讲究孝悌。他上书以自身地位请求为父亲追封爵位,请求将自己的爵位让给兄长窦叔珍。
B.窦瑗清正廉洁。他家道中落沦为寒士,入仕后官运通显,但贫窘如初,清尚之操,为时所重。
C.窦瑗刚正不阿。他不为宗室成员的轻视所动,严格依法惩治违法犯罪的人,无所顾虑与避忌。
D.窦瑗富有才干。他年轻时游学十年,后任太山太守和中山太守,治绩卓著,深受皇帝官民感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普泰初,瑗启以身阶级为父请赠,诏赠征虏将军、平州刺史。
(2)晔遂禅焉。由是除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敷奏侃然,前废帝甚重之。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