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椿,字延寿,本字仲考,太和中与兄播俱蒙高祖赐改。性宽谨。初拜中散、典御厩曹。以端慎小心,专司医药,迁内给事,与兄播并侍禁闱,高祖嘉之。及文明太后崩,高祖五日不食。椿进谏曰:“陛下至性,孝过有虞,居哀五朝,水浆不御,群下煌灼,莫知所言。陛下荷祖宗之业,临万国之重,岂可同匹夫之节,以取僵仆。且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高祖感其言,乃一进粥。转授宫舆曹少卿,加给事中。

初,武兴王杨集始为杨灵珍所破,降于萧鸾。至是,率贼万余自汉中而北,规复旧土。椿领步骑五千出顿下辨,贻书集始,开以利害。集始执书对使者曰:“杨使君此书,除我心腹之疾。”遂领其部曲千余人来降。寻以母老,解还,

初,显祖世有蠕蠕万余户降附,居于高平、薄骨律二镇。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诏许之,虑不从命,乃使椿持节往徙焉。椿以为徙之无益,时八座议不从,遂徙于济州,缘河居之。冀州元愉之难,果悉浮河赴贼,所在抄掠,如椿所策。建义元年,为司徒。永安初,进位太保,加侍中,给后部鼓吹。元颢入洛,椿子昱为颢禽。又椿弟顺为冀州刺史,顺子仲宣正平太守,兄子侃、弟子遁并从驾河内,为颢嫌疑。以椿家世显重,恐失人望,未及加罪。时人助其忧,或劝椿携家避祸。椿日:“吾内外百口,何处逃窜?正当坐任运耳。”“椿还华阴逾年。普泰元年七月,为尔朱天光所害,年七十七,时人莫不冤痛之。太昌初,赠都督冀定殷相四州诸军事、太师、丞相、冀州刺史。

(选自《魏书•列传第四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
B.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
C.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
D.太和之末叛/走略尽/惟有一千余家/太中大夫王通等求徙/置淮北/防其叛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封建时代帝王母亲的尊称,根据封国、非封国的情况分为王太后和皇太后。
B.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部曲经主人放免,即成平民。
C.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后魏以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D.河内,古代地理名词,河,在古代一般指的是黄河,中国古以黄河以南为河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椿兄弟二人都得到高祖赏识。他们的表字是高祖赐改的,并且兄弟二人都在高祖身边担任重要职务。
B.杨椿勇于直谏。文明太后死后,高祖五日不食,杨椿劝说皇帝应当以大局为重,高祖被他的话感动,开始进食。
C.杨椿有号召力。杨集始投降敌国,杨椿写信给他,用利害关系开导他,最终杨集始消除顾虑,率领部曲来降。
D.杨椿有先见之明。他反对把投降的蠕蠕迁徙到济州,皇帝不同意他的意见,最后蠕蠕借机反叛,果然和杨椿预料的一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
(2)以椿家世显重,恐失人望,未及加罪。时人助其忧,或劝椿携家避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03:5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延弟白泽,年十一,道母忧,居丧以孝闻。世祖闻而嘉之。长而好学博通,敏于当世。高宗初,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甚见宠任。后蠕蠕犯塞,显祖引见群臣议之。白泽曰:“陛下钦明则天,比踪前圣,而蠢尔荒愚,轻犯王略。今若銮與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显祖从之,遂大破虏众。白泽本字钟葵,显祖赐名白泽,纳其女为。显祖诏诸监临之官,所监治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白泽上表谏曰:“伏见诏书,禁尚书以下受礼者刑身,纠之者代职。今之都曹,古之公卿也,皆翊扶万几,赞徽百揆,风化藉此而平,治道由兹而穆。羊酒之罚,若行不已,臣恐奸人窥望,忠臣懈节。如臣愚量,请依律令旧法,稽同前典,班禄酬廉,首去乱群,常刑无赦。苟能如此,则升平之轨,期月可望,刑措之风,三年必致矣。"显祖纳之。太和初,怀州民伊祁苟初三十余人谋反,将杀刺史。文明太后欲尽诛一城之民。白泽谏曰:“臣闻上天爱物之生,明王重民之命,故杀一人而取天下,仁者不为。且《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群凶肆虐,轘裂诛尽。合城无辜,奈何极辟?不诬十室,而况一州,或有忠焉,或有仁者,若淫刑滥及,杀忠与仁,斯乃西伯所以叹息于九侯,孔子所以回轮于河上。伏惟圣德昭明殷鉴,水镜前礼,止迅烈之怒,抑雷霆之威,则溥天知幸矣。昔厉防民口,卒灭宗姬;文听舆颂,终摧强楚。愿不以人废言,留神省察。”太后从之。太和五年卒,谥曰简。

(节选自《魏书·张白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B.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C.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D.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嫔,古代对妇人的美称,也可代指宫廷女官、帝王侍妾。嫔的地位次于皇后、妃子。
B.百揆,官名,大多指丞相、相国等总揽朝政的官员,也代指百官及天下各种政务。
C.轘帜裂,即车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车上硬撕裂为五块。
D.殷鉴,说的是周的子孙应以殷商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往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泽好学博通,事亲至孝。白泽博采众书、好学聪慧,且孝行深受皇帝赞许,因能厉行节俭行孝,死后受封谥号“简”。
B.白泽积极应变,退敌有功。敌兵犯境,显祖召见群臣商讨对策,他分析敌情,提出退敌主张,显祖采纳,于是击败敌军。
C.白泽敢于进谏,维护法度。显祖“羊酒之罚”,有失法度,他上奏规劝,认为应按律令旧法,仿效从前典章,显祖接受。
D.白泽体恤百姓,处事有方。“怀州一案”,太后要株连全城,他引《周书》话语、举前人得失的事例来劝阻,太后听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初,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甚见宠任。
(2)羊酒之罚,若行不已,臣恐奸人窥望,忠臣懈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D.“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安同,辽东胡人也。登国初,太祖征兵于慕容垂,同频使称旨,遂见宠异,以为外朝大人,与和跋等出入禁中,迭典庶事。太祖班赐功臣,同以使功居多,加广武将军。从征姚平于柴壁,姚兴悉众救平,太祖乃增筑重围以拒兴。同进计曰:“臣受遣诣绛督租,见汾东有蒙坑,东西三百余里,径路不通。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此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宜截汾曲为南北浮桥,乘西岸筑围。西围既固,贼至无所施其智力矣。”从之。兴果视平屠灭而不能救。以谋功,赐爵北新侯,加安远将军。诏同送姚兴将越骑校尉唐小方等于长安。太宗即位,诏与肥如侯贺护持节循察并定二州及诸山居杂胡、丁零,宣诏抚慰,问其疾苦,纠举守宰不法。同至并州,表曰:“窃见并州所部守宰,多不奉法。又刺史擅用御府针工古彤为晋阳令,交通财贿,共为奸利,请案律治罪。”太宗从之,于是郡国肃然。同东出井陉,至钜鹿,发众四户一人,欲治大岭山,通天门关;又筑坞于宋子,以镇静郡县。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太宗以同擅征发于外,槛车征还,召群官议其罪。皆曰:“同擅兴事役,劳扰百姓,宜应穷治,以肃来犯。”太宗以同虽专命,而本在为公,意无不善,释之。同长子屈,太宗时典太仓事,盗官粳米数石,欲以养亲。同大怒,奏求戮屈,自劾不能训子,请罪。太宗嘉而恕之,遂诏长给同粳米。其公清奉法,皆此类也。同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为世所称。及在冀州,年老,颇殖财货,大兴寺塔,为百姓所苦。神二年卒。追赠高阳王,谥曰恭惠。
(节选自《魏书·列传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此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
B.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此/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
C.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此/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
D.姚兴来必从汾西/乘高临下/直至柴壁/如此/则寇内外/势接重围/难固不可制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慕容是非汉族的复姓,上古有姓有氏,氏是一种族号,姓是氏的分支,后来姓氏不分。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为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随意出入,也称宫禁。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传》中“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
D.百姓上古指百官,《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就以百姓、黎民对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同出使有功,受到宠幸。安同出使立功很多,符合太祖心意,受到太祖特殊对待,得以出入宫禁。
B.安同从征柴壁,临敌献计。在敌人倾力救援的情况下,安同分析形势,献出良策,最终战胜了敌军。
C.安同为官明察,长于考核。安同在巡察并州时,上奏并州治下地方长官的不法情况,请求依法惩处。
D.安同治家严整,为官清廉。安同因长子盗取国家粳米上表自劾,晚年兴建寺院佛塔,关心百姓疾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刺史擅用御府针工古彤为晋阳令,交通财贿,共为奸利,请案律治罪。
(2)护疾同得众心,因此使人告同筑城聚众,欲图大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宣,字叔令,通辩博物,早有声誉。少孤,事母兄以孝友称。举秀才,至都,见司空李欣,与言自旦及夕,欣嗟善不已。司空李冲有人伦鉴识,见而重之。
高祖初,为尚书主客郎,与萧赜使颜幼明、刘思效、萧琛、范云等对接。转都官郎,迁员外散骑侍郎。旧令与吏部郎同班。高祖曾集沙门讲佛经,因命宣论难,甚有理诣,高祖称善。迁都洛阳,以宣为采材副将。奉使称旨,遥除司空谘议参军。府解,转司州治中,兼司徒右长史,又转别驾,仍长史。宣明敏有器干,总摄州府,事无凝滞,远近称之。
世宗初,除太中大夫,领本郡中正,仍别驾。又为司州都督,迁太尉长史。宣上言曰:“自迁都已来,凡战陈之处,及军罢兵还之道,所有骸骼无人覆藏者,请悉令州郡戍逻检行埋掩。并符出兵之乡其家有死于戎役者使皆招魂复魄祔祭先灵复其年租调身被伤痍者免其兵役。”朝廷从之。
出为征虏将军、益州刺史。宣善于绥抚,甚得羌戎之心。复晋寿,更置益州,改宣所莅为南秦州。先是,有阴平氐酋杨孟孙,拥户数万,自立为王,通引萧衍,数为边患。宣乃遣使招喻,晓以逆顺,孟孙感恩,即遣子诣阙。武兴氐姜谟等千馀人上书乞延更限。世宗嘉焉。
宣家世以儒学为业,常慕廉退。每叹曰:“以贾谊之才,仕汉文之世,不历公卿,将非运也。”乃谓亲宾曰:“吾本闾阎之士,素无当世之志,直随牒推移,遂至于此。禄后养亲,道不光国,瞻言往哲,可以言归矣。”因表求解。世宗不许,乃作《怀田赋》以叙心焉。永平四年,患笃,世宗遣太医令驰驿就视,并赐御药。宣素明阴阳之书,自始患,便知不起,因自克亡日,果如其言。时年五十八。世宗悼惜之。赠左将军、豫州刺史,曰定。寻改为穆。
节选自《魏书·裴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并符出兵之乡/其家有死于戎役者使/皆招魂复魄/祔祭先灵/复其年租调/身被伤痍者/免其兵役
B.并符出兵/之乡其家有死于戎役者/使皆招魂复魄/祔祭先灵/复其年租调/身被伤痍者/免其兵役
C.并符出兵之乡/其家有死于戎役者/使皆招魂复魄/祔祭先灵/复其年租调/身被伤痍者/免其兵役
D.并符出兵之乡/其家有死于戎役者使/皆招魂复魄祔祭/先灵复其年租调/身被伤痍者/免其兵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秀才”即考起了秀才。古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四级,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分别获得“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征”常常与“辟”连用,都是古代选用官员的一种制度,一般皇帝征召称为“征”,公府、州郡征召称为“辟”,张衡就曾经“连辟公府不就”,后来“公车特征拜郎中”。
C.“求解”就是请求解除官职退休,在古代其实与“致仕”是一个意思。古代官员达到一定级别,需要皇帝准许才能辞官退休,不是谁都能像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的。
D.“谥”是给谥号的意思。古代谥号一般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宣很年轻就名声远播,早年丧父之后,侍奉母亲很孝顺,对待兄长很尊敬,后来在拜见司空李欣的时候,李欣对他这一点很感叹,很称赞。
B.高祖有一次聚集佛门僧人宣讲佛经的时候,叫裴宣解说其中的疑难之处,他的议论很有道理很有造诣,高祖非常赞赏。
C.裴宣为政,体恤百姓,善于安抚。做太尉长史时,曾经上书朝廷要求各地官府派人掩埋无主的尸骸;做益州刺史时,很受羌戎等少数民族的拥戴。
D.裴宣学识渊博,懂得进退之道。曾经写作《怀田赋》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愿。他还读过一些阴阳书籍,算定了自己的死期,最终果然一天不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明敏有器干,总摄州府,事无凝滞,远近称之。
(2)宣乃遣使招喻,晓以逆顺,孟孙感恩,即遣子诣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奇,字倩奇,河北人也,自云晋凉州刺史骧之八世孙。奇少孤,家贫,而奉母至孝。韶龀聪识,有夙成之美。性气刚亮与俗不群爱玩经典博通坟籍常非马融郑玄解经失旨志在著述《五经》。始注《孝经》《论语》,颇传于世,为搢绅所称。

与河间邢祐同召赴京。时秘书监游雅素闻其名,始颇好之,引入秘省,欲授以史职。后与奇论典语及《诗书》。雅赞扶马郑。至于《易·讼卦》天与水违行,雅日:“自葸岭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易)之所及自葸岭以东耳。”奇日:“《易》理绵广,包含字宙。若如公言,自葱岭以西。岂东向望天哉?”奇执义非雅,每如此类,终不句从。雅性护短,因以为嫌。尝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奇日:“公身为君子,奇身且小人耳。”雅曰:“君言身且小人,君祖父是何人也?”奇曰:“祖,燕东部侯厘。”雅质奇曰:"侯厘何官也?”奇曰:“三皇不传礼,官名岂同哉?故昔有云师、火正、鸟师之名。以斯而言,世革则官异,时易则礼变。公为皇魏东宫内侍长,侍长竟何职也?”由是雅深憾之。先是敕以奇付雅,令铨补秘书,雅既恶之,遂不复叙用焉。

奇冗散数年,高允与奇锥温古籍,嘉其远致,称奇通识。非凡学所窥。允微劝雅曰,“君朝望具瞻,何为与野儒辨简牍章句?”雅谓允有私于奇,曰:“君宁党小人也!”乃取奇所注《论语》《孝经》赞焚于坑内。奇日:“公责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论语》?”雅愈怒,因告京师后生不听传授。而奇无降志,亦评雅之失。雅制昭皇太后碑文,论后名字之美,比谕前魏之甄后,奇刺发其非,遂闻于上。诏下司徒检对碑史事,乃郭后,雅有屈焉。

有人为谤书,多怨时之言,颇称奇不得志。雅乃讽在事云:“此书吉奇不遂,当是奇假人为之。如依律文,造谤书者皆及孥戮。”遂抵奇罪。时司徒、平原王陆丽知奇见枉,惜其才学,故得迁延经年,冀有宽宥。但执以狱成,竟致大戮,遂及其家。奇于《易》尤长,在狱尝自筮卦,未及成,乃揽破而叹曰:“吾不度来年冬季!”及奇受害,如其所占。

奇妹适常氏,有子曰矫之、仕历郡守。奇所注《论语》,矫之传掌,未能行于世,共义多异郑玄,往往与司徒崔浩同。

(节选自《魏书》))

(注釋)①锥:校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气刚/亮与俗不群/爱玩经典/博通坟籍/常非马融郑玄解经/失旨/志在著述《五经》
B.性气刚亮/与俗不群/爱玩经典/博通坟籍/常非马融郑玄解经失旨/志在著述《五经》
C.性气刚/亮与俗不群爱玩/经典博通/坟籍常非马融郑玄解经/失旨/志在著述《五经》
D.性气刚亮/与俗不群爱玩/经典博通/坟籍常非/马融郑玄解经失旨/志在著述《五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龆龀,儿童乳牙脱落,更换新齿的年纪,借指孩童时期。古代还用“垂髫"指童年。
B.搢绅,绅,是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C.司徒,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D.大戮,古代一种刑罚,指杀死犯人并陈尸示众,古代也称之为枭首、弃市、凌迟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奇聪明孝顺,性格刚强爽朗,博通典籍,注释的《孝经》《论语》在世上很流行,被士大夫们称赞。
B.秘书监游雅素闻他的大名,刚开始很看重陈奇,但陈奇与游雅观点不同,常驳难游雅,不随便顺从。
C.高允欣赏陈奇的高远之志, 称道陈奇之才,因而规劝游雅,并拿出陈奇所注的《论语》《孝经》焚烧。
D.陈奇无辜获罪被杀,并祸及全家,他所注的《论语》未能流传后世,书中之义往往与司徒崔浩相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易》理绵广,包含字宙,若如公言,自葱岭以西,岂东向望天哉?
(2)雅制昭皇太后碑文,论后名字之美,比谕前魏之甄后,奇刺发其非,遂闻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