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欣,范阳人也,父崇使入都,为中书学生。世祖幸中书学,见而异之,指谓从者日:“此小儿终效用于朕之子孙矣。”因识眄之。世祖舅阳平王杜超有女,将许贵戚。世祖闻之,谓超曰:“李欣后必宦达,益人门户,可以女妻之。”遂劝成婚,杜超之死也,欣以超婿,得在丧位出入。帝目而指之,谓左右日:“观此人举动,岂不有异于众?必为朕家干事之臣。”初,李灵为高宗博士,谘议,诏崔浩选中书学生器业优者为助教。世祖意在于欣,日:“何不取幽州刺史李崇老翁儿也?”欣为世祖所识如此,遂除中书助教博士,稍见任用,入授高宗经。高宗即位,谓群臣日:“联始学之岁,情未能专,既总万机,温飞靡暇,是故儒道实有阙焉。岂惟予,抑赤师传之不勤。所以爵賞仍隆者,盖不遗旧也。” 欣出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相州刺史。为政清简,明于折狱,奸盗止息,百姓称之。以欣治为诸州之最,加赐衣服。自是遂有骄矜自得之志,乃受納民财及商胡珍宝。兵民告言,尚书李敷与欣少长相好,每左右之,或有助以奏闻,敷不许。显祖闻欣罪状,槛车征欣,拷劾抵罪。时敷兄弟将见疏斥,有司讽欣以中旨嫌敷兄弟之意,令欣告列敷等隐罪,可得自全。 欣深所不欲,且弗之知也。乃谓其女婿裴攸日:“吾宗与李敷族世虽远,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劝,竟如何也?昨来每欲为此取死,引簪自刺,以带自绞,而不能致绝。且亦不知其事。” 攸日:何为为他死也敷救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欣从其言。又赵郡范標具条列数兄弟事状,有司以闻,敷坐得罪。诏列欣贪冒,罪应死。以李敷兄弟,故得降免,百鞭髡刑,配为厮役。

(节选自《魏书▪李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
B..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
C.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
D.何为为他死也/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惟予咎,抑亦师传之不勤 咎:怪罪
B.为政清简,明于折狱 折狱:判决案件
C.尚书李敷与欣少长相好,每左右之   左右:控制
D.以纠李数兄弟,故得降免    纠:揭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欣举动不凡,备受器重。他在中书学做学生时即为世祖赏识,并被寄子厚望,后来世祖力劝阳平王将女儿嫁给他,还选拔他为高宗讲经。
B.李欣富有才干,政绩突出。他担任地方官时,为政清廉简约,奸盗消失,管辖之地太平安定,深受百姓称道,还因政绩第一得到朝廷赏赐。
C.李欣骄矜自得,贪财致祸。他受到朝廷褒奖之后骄傲自满,私欲膨胀,收受百姓财物及商人珍宝,遭人揭发,最后被皇帝召回京城治罪。
D.李欣颇顾情义,未能始终。他本不愿为求自保而出卖朋友,还想寻死回避,后听女婿劝告,让范標罗列李敷兄弟罪状,终使自己免于死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而异之,指谓从者日:“此小儿终效用于朕之子孙矣。”
(2)时敷兄弟将见疏斥,有司讽欣以中旨嫌敷兄弟之意,令欣告列敷等隐罪,可得自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2 10:5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太祖征徐州,张邈举兖州叛迎吕布。时大饥荒,洪将兵在前,先据东平、范,聚粮谷以继兵。太祖讨邈、布于濮阳,布破走,遂据东阿,转击济阴、山阳、中牟、阳武、京密十余县,皆拔之。以前后功拜鹰扬校尉,扬武中郎将。天子都许,拜洪谏议大夫。别征刘表,破表别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
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千一百户,位特进,后徙封都阳侯。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洪先帝功臣,时人多为觖望。明帝即位,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
(缩编于《魏书•曹洪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
B.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
C.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
D.拜后将军/更封乐城/侯邑千户/位特进复/拜骠骑将军/太和六年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同族的伯伯或叔叔家里比自己小的儿子;从弟即堂弟。
B.迁,“迁”和文中的“拜”都与官职的变动、授予有关;“迁”意同“谪”。
C.文帝,后人写史,一般用谥号或庙号称帝王;文帝中的文即是谥号。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也可称有封爵的大官之死。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洪识人识大体。在太祖曹操失去马的时候,主动把自己的马让给太祖骑,自己步行跟随;预知曹操日后必定显达,自己就有了升迁机会;让马一事,极尽阿谀奉承之意。
B.曹洪善于利用人脉办事。带着自己一千多家兵,在扬州刺史陈温属下以及丹杨招募到几千兵士;为太祖曹操暂时解决了兵源不足的大问题。
C.曹洪屡建奇功多次升迁。因征吕布等有功被授予鹰扬校尉,又提升为扬武中郎将。天子迁都都许昌,曹洪又被授予谏议大夫。征讨刘表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
D.曹洪家富裕却本性吝啬。文帝年少时求助而不得,常常恨他,欲借曹洪家臣犯法处他以死罪。群臣苦求终爱莫能助。多亏卞太后相救,曹洪才得以免死。
(4)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①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
②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遵明。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业兴乃诣灵馥黉舍,类受业者。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遂遵明,何所得也?”业兴默尔不言。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遵明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径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

后乃博涉百家,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历法,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献新历,世宗诏令共为一历。洪等遂共推兴业为主,成《戊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

魏迁邺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曰:“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诏从之。

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广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许,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

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受禅,例降。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七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B.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C.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D.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黉”指古代的学校。庠、序、校、塾、太学等在古代也曾用作学校的称呼。
B.节气,指时节和气候,如中秋,是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C.“太尉”,秦汉时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这一官职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D.“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业兴耿介好学,维护老师尊严。年少为人耿介,精于治学,不辞勤苦;在老师遭受鲜于玲福贬低时,以《左传》大义问难,进而维护了老师的尊严。
B.李业兴知识广博,倍受时人推重。他曾被群臣推举主持将进献朝廷的十家历法编为一历,也曾在朝廷迁都时由朝臣举荐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
C.李业兴豪爽侠义,为人注重义气。人家有急难,委身投奔他,他能挺身相助;与他情投意合之人,他更是倾心待之,在财务上毫不计较、吝啬。
D.李业兴脾气急躁,缺乏儒者风范。对于和他观点相左之人,李业兴往往疾言厉色加以叱骂;与人辩论时又高声大气,伸拳振臂。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
⑵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蒲,玄则,河内修武人,本名谟,后改为蒲。汉太尉延之后。父攀,慕容垂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清方称。蒲少有父风,颇涉文史,以端谨见知,为慕容宝阳平、河间二郡太守,尚书左丞。太祖定中山,宝之官司叙用者,多降品秩。既素闻蒲名,仍为尚书左丞。天兴中,以蒲清谨方正,迁东部大人。后拜太中大夫。太宗即位,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决庶狱,私谒不行,号为公正。

泰常初,丁零翟猛雀驱逼吏民入白涧山,谋为大逆。诏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等往讨。道生等以大兵击之,蒲曰:“良民所以从猛雀者,非乐乱而为,皆逼凶威,强服之耳。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其变未易图也。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道生甚以为然,具以奏闻。太宗诏蒲军前慰喻。乃下数千家,还其本属,蒲皆安集之。猛雀与亲党百余人奔逃。蒲与道生等追斩猛雀首,送京师。

后刘裕寇窃河表,以蒲为南中郎将、南蛮校尉,隶平南大将军长孙嵩往御之。裕入长安,乃还。后改为寿张子,与安平公叔孙建将兵自平原东渡,徇下刘义符青兗诸郡。诏加陈兵将军、济州刺史。又与建攻青州,不克而还。

世祖即位,以蒲清贫,妻子衣食不给,乃出为相州刺史。扶弱抑强,进善黜恶,教化大行。始光三年卒于州,年七十二。吏民痛惜之。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赠平东将军、广平公,谥曰文恭。

(选自《魏书·张蒲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B.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C.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D.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称作“表字”。
B.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除、举、封等,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擢、拔等。
C.大夫,官职名,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为上、中、下三级。
D.泰常,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新皇帝登基常常创立新的年号,称作“建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蒲颇有声名,屡获任用。太祖平定中山之后,早就听说了张蒲的名声,仍旧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太宗即位后也任用了他。
B.张蒲出谋献策,平定了翟猛雀叛乱。张蒲认为百姓跟从翟猛雀是被威胁逼迫的,于是向皇上报告请求采用安抚之策并被采纳。
C.张蒲多次带兵作战。张蒲曾跟随平南大将军长孙嵩抵御刘裕,还与安平公叔孙建率领军队攻下刘义符的青、兖各郡。
D.张蒲治理有方。张蒲出任相州刺史时,扶弱抑强,选拔任用贤人罢黜奸恶,他的去世让吏民痛心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
(2)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延弟白泽,年十一,道母忧,居丧以孝闻。世祖闻而嘉之。长而好学博通,敏于当世。高宗初,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甚见宠任。后蠕蠕犯塞,显祖引见群臣议之。白泽曰:“陛下钦明则天,比踪前圣,而蠢尔荒愚,轻犯王略。今若銮與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显祖从之,遂大破虏众。白泽本字钟葵,显祖赐名白泽,纳其女为。显祖诏诸监临之官,所监治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白泽上表谏曰:“伏见诏书,禁尚书以下受礼者刑身,纠之者代职。今之都曹,古之公卿也,皆翊扶万几,赞徽百揆,风化藉此而平,治道由兹而穆。羊酒之罚,若行不已,臣恐奸人窥望,忠臣懈节。如臣愚量,请依律令旧法,稽同前典,班禄酬廉,首去乱群,常刑无赦。苟能如此,则升平之轨,期月可望,刑措之风,三年必致矣。"显祖纳之。太和初,怀州民伊祁苟初三十余人谋反,将杀刺史。文明太后欲尽诛一城之民。白泽谏曰:“臣闻上天爱物之生,明王重民之命,故杀一人而取天下,仁者不为。且《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群凶肆虐,轘裂诛尽。合城无辜,奈何极辟?不诬十室,而况一州,或有忠焉,或有仁者,若淫刑滥及,杀忠与仁,斯乃西伯所以叹息于九侯,孔子所以回轮于河上。伏惟圣德昭明殷鉴,水镜前礼,止迅烈之怒,抑雷霆之威,则溥天知幸矣。昔厉防民口,卒灭宗姬;文听舆颂,终摧强楚。愿不以人废言,留神省察。”太后从之。太和五年卒,谥曰简。

(节选自《魏书·张白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B.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C.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D.今若銮舆亲动贼/必望麾崩散/宁容仰挫神兵/坐而纵敌/万乘之尊/婴城自守/进失可乘之机/退非无前之义/惟陛下留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嫔,古代对妇人的美称,也可代指宫廷女官、帝王侍妾。嫔的地位次于皇后、妃子。
B.百揆,官名,大多指丞相、相国等总揽朝政的官员,也代指百官及天下各种政务。
C.轘帜裂,即车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车上硬撕裂为五块。
D.殷鉴,说的是周的子孙应以殷商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往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泽好学博通,事亲至孝。白泽博采众书、好学聪慧,且孝行深受皇帝赞许,因能厉行节俭行孝,死后受封谥号“简”。
B.白泽积极应变,退敌有功。敌兵犯境,显祖召见群臣商讨对策,他分析敌情,提出退敌主张,显祖采纳,于是击败敌军。
C.白泽敢于进谏,维护法度。显祖“羊酒之罚”,有失法度,他上奏规劝,认为应按律令旧法,仿效从前典章,显祖接受。
D.白泽体恤百姓,处事有方。“怀州一案”,太后要株连全城,他引《周书》话语、举前人得失的事例来劝阻,太后听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初,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甚见宠任。
(2)羊酒之罚,若行不已,臣恐奸人窥望,忠臣懈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允,伯恭,勃海人也。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世祖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礼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汝等在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书令。有司曰:“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高宗怒曰:“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高宗崩,显祖居谅暗,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允曰:“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请制郡国庠序。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显祖从之。郡国立学,自此始也。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劝民学业,风化颇行。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诏不许。卒,年九十八,“文”。
(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
注①“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
B.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
C.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
D.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取名与字,很有讲究。名与字一般意义相连。高允,字伯恭。允,信也,恭,谦逊有礼貌,为人诚信又谦逊。伯恭,意为其家中排行老大。
B.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故称。
C.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往往是官员主动请求皇帝允诺自己回家乡去。而退休归家的是致仕、休致、归老等。
D.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谥号均由朝廷赐予,有褒贬之意。高允谥号“文”,义为忠信接礼,给予褒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为人正直,耿介忠厚。如除了司徒崔浩《国史》案敢于进谏外,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即使是皇帝不乐意听的事情,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
B.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得到皇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甚至所有皇帝都不直呼他的名,而呼之为“令公”。
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儿都无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旧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
D.高允以国为重,注重教育。特别强调博士与学生的品行,这是录用的标准,至此郡府才有了正规的学校教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
(2)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请制郡国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