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欲因之梦吴越……渌水荡漾清猿啼”六句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脚著谢公屐……水澹澹兮生烟”十句诗描写了登山的所见所闻,那么诗人在登山过程中见、闻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景象 | 特点 | 情感 |
青云梯、海日、天鸡、千岩、花、石、熊咆、龙吟 | ① | 表现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
深林、黑沉沉像要下雨的云、笼罩着烟雾的动荡起伏的水等 | 满含阴郁 | ② |
对于“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三句诗,有人认为它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所表达的对人生的伤感情绪一样,体现了李白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考点:探究)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题1】下面有关本文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
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指的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
C.五岳,中国历史名山,指东岳峄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
D.文中“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访胜,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住宿。 |
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
B.忽魂悸以魄动(因惊惧而心跳) 失向来之烟霞(先前) |
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虎鼓瑟兮鸾回车(拉车回转) |
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
C.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情调。 |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与众不同的一句是A.云青青兮欲雨 |
B.栗深林兮惊层巅 |
C.越人语天姥 |
D.虎鼓瑟兮鸾回车 |
A.沛公安在 |
B.尔安敢轻吾射 |
C.既来之,则安之 |
D.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
D.指如削葱根 |
A.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 |
B.长白峰高尘漠漠,浑河水落草离离。 |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是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人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
①欲
对此欲倒东南倾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欲因之梦吴越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青青兮欲雨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
世间行乐亦如此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须行即骑访名山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忽
迷花倚石忽已暝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魂悸以魄动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事
古来万事东流水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尚
谢公宿处今尚在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苦而功高如此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回
渚清沙白鸟飞回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朕车以复路兮 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奔流到海不复回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言
感斯人言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六百一十六言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言本是京城女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命
遂命酒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曰《琵琶行》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为
因为长句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为《霓裳》后《六幺》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君翻作《琵琶行》 介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夜闻君琵琶语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听仙乐耳暂明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数
使快弹数曲 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曲红绡不知数 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⑭转
转轴拨弦三两声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徙于江湖间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却坐促弦弦转急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各题。
【小题1】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五岳等山川,有何用意?
【小题2】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到现实的?
【小题3】“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句诗描写梦中所见的洞天仙境景象,那么诗人所描绘的洞天仙境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景象?
【小题4】“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中“惟”“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两句诗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有多高,却用衬托的手法,把它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
B.诗人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和情感的变化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波动,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效仿他。 |
D.这是一首纪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不是完全虚构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的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
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
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 |
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和现实世界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