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有“歌”“行”“吟”等体裁,近体诗由律诗、绝句等。 |
B.《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诗人借梦游仙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诗中随流露出苦闷和抑郁,但感情激越奔放,表现了诗人自由不羁的个性。 |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的“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
D.杜甫《阁夜》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诗人在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中深蕴着悲壮深沉的感情,为后人所称道。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属于近体诗。 |
B.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我们学习过他的《春晓》《过故人庄》等诗。 |
C.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字摩诘。苏轼评价其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D.宋词按流派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是柳永、李清照和姜夔。《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鲍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他的《拟行路难》18首表达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
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主”,即养生的主旨,也就是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
C.张若虚是唐朝晚期的著名诗人,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事实上,《春江花月夜》代表唐诗的最高水平。 |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李白借梦游天姥山表达对自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和不平。 |
阅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小题。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
B.写神仙世界的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炫目,光耀夺人,令人迷离恍惚,惊心动魄,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权贵的排挤,在天上也不得安宁。 |
D.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诗人自己的偾世嫉俗,对丑恶现实的憎恨。 |
下面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 |
B.诗人完全挣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像、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李白有意仿效之。 |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运用叠词,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诗人感叹江月长明而人世变迁。 |
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运用典故,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如同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
C.《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运用比拟手法,明月、影子和自己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使得冷清场面热闹起来。 |
D.《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战争惨烈,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