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燕使乐毅伐破齐,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①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得脱,东保即墨。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日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燕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日:“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於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日:“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广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襄王封田单,号日安平君。
(节选自《史记·田单列传》)
注:①轊,车轴头【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日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
B.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日/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
C.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日/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
D.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日/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
A.“燕惠王”这一称谓是说谥号。古代的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于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B.街枚,古代行军时士兵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枚,古代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 |
C.行伍,古兵制,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后以“行伍”泛指军队。《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亦是此义。 |
D.河,在古代特指黄河。“卒至河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河”都是指黄河。 |
A.田单原来是临菌城的小吏,并不知名,因为在逃难时展现了聪明才智后来被推举为守军头领,据守即墨城。 |
B.田单善见机行事,他抓住燕国君臣不睦的时机,巧施反间计,挑拨燕王君臣关系,并借机将骑劫之手撤掉了名将乐毅。 |
C.田单善团结队伍,他不仅以身作则亲自参加劳动,还体恤部下,把自己家里的食物拿来犒劳士卒,激励了队伍。 |
D.田单军事才华出众,他先隐藏精锐部队,派人假意投降,成功麻痹了敌人。在积蓄力量后,出其不备。妙用火车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 |
(1)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2)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
B.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
C.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
D.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
A.古人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玉玦,是玉器的一种,常被用作表示决断、决绝的象征物。 |
B.在古文中,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至于其他水流,则以“水”来命名,如我们现在所言的洛河,在古代被称为洛水。 |
C.《三字经》中的“六畜”指的是马、牛、羊,鸡、鸭、豕等六种人们饲养的的家禽家畜。豕与彘指的都是猪。 |
D.秦始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诸侯国,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
A.项羽一听到刘邦刚到鸿门的言辞,马上就坦白是曹无伤的谗言使两人有了嫌隙,这是由于他对刘邦身边的猛将樊哙有所忌惮。 |
B.在鸿门宴上,项羽坐在东边的位置。由于东边是日出的方向,所以这个位置往往是宴会的主人或者尊者长者的专属位置。 |
C.张良见事态紧急,于是命令樊哙进入。樊哙进入后说项羽“欲诛有功之人”的做法是秦朝暴政的延续,这使项羽极为不满。 |
D.范增明白项羽性格中的不足,同时也明白刘邦若不死,日后必定成为项羽的强劲竞争对手,于是要求项庄借机杀掉刘邦。 |
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
B.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
C.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
D.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
A.先秦诸侯国的官员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就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
B.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
C.“子男”即子爵和男爵,古代诸侯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 |
D.六艺,含义有二,一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聘任孔子,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如果让他拥有封地, 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
①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②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二)汉高祖论功行封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翻译: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日:“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日:‘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秦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
C.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
D.怀其璧,从径道亡 亡:丢失 |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B.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
A.《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共约3000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B.《史记》全书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共130篇。 |
C.全文用了对比和衬托之法来刻画人物。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一主一次,一详一略,相映生辉,作者贬廉扬蔺的意图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
D.本文依时间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前两个故事写秦国与赵国的矛盾,侧重表现蔺相如的智和勇,最后一个故事写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侧重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精神。 |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②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③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耶非耶?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世莫之知也。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改动)
(注) ①木主:死人的牌位。②爰:于是;就。③徂:通“殂”,死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盍往归焉 盍:何不 |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叩:通“扣”,拉住 |
C.我安适归矣 适:刚才 |
D.左右欲兵之 兵:施刑,杀害 |
A.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
B.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
C.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
D.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
A.颜渊敏而好学,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其命运与残暴滥杀的盗跖这类人正好相反,作者颇感困惑。 |
B.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就征讨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孝”不“仁”,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
C.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
D.作者认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清高之人。 |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3)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①“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② 。”
【小题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
B.徒见欺 |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D.班百者多徒行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语句
(1)翻译划线句①
(2)翻译划线句②。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小题1】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B.①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C.①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
D.①鲍叔遂进管仲。 ②于是田忌进孙子于威王。 |
A.①管仲囚焉 ②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
B.①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 ②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
C.①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D.①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例句:吾幽囚受辱
A.渺渺兮予怀。 |
B.秦人不暇自哀。 |
C.戍卒叫,函谷举。 |
D.凌万顷之茫然。 |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A.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
B.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
C.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呼其父司马谈及自称为太史公。 |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记录历代帝王的生平、政绩。 |
A.樊哙是沛县人,原以杀狗、卖狗肉为生,后随汉高祖起事。成功后,先在刘邦门下做舍人,后被封为舞阳侯。 |
B.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见项羽,向他说明自己并没有做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入关之事。 |
C.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前面,还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
D.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小题1】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项是
例句:又前而为歌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函封之 |
B.赵王于过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D.越国以鄙远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B.孔子云:“何陋之有?" |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声 |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