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B.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C.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D.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诸侯国的官员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就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B.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C.“子男”即子爵和男爵,古代诸侯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
D.六艺,含义有二,一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聘任孔子,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如果让他拥有封地, 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②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8 06:4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者易动以利。愿沛公且军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秦将果畔,欲联合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从良计,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后良至下邑,汉王下马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地,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为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下邳留: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 啖:利诱、引诱
B.汉王下马鞍而问曰  踞:坐,蹲坐
C.与项王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D.张良多病,未尝将也。 特:单独,独自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B.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不禄”,士死为“卒”,“卒”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C.谥,是指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也称为谥号。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前四史”之一,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是叙述贵族王侯之事的。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打败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C.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啖秦军将领,从而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一举拿下了咸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军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徒慕君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节选自《苏武传》)
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康不行,连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节选自《张衡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车避匿 引:调转。
B.会虞常     论:判罪。
C.空以身草野 膏:肥料
D.连公府不就 辟:征召。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B.徒慕君高义也/复举剑拟
C.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君我降
D.衡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十年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是随侍在王公贵族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东西两汉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且鞮侯单于”中的“且鞮侯”是部落名称
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D.孝廉,是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他们被举荐任以官职。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文: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
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译文: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你要见我做什么?
C.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译文:虽然才华比世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D.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汉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授予他郎中的官职,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项籍使将兵。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臣敢献计。”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滕公日:“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约:“布数为项羽窘上,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职耳。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贵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乃许曰:诺。”果言如朱家旨。上乃赦季布。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邮将。单于尝为书谩吕后,吕后大怒,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生。曹丘生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为上客。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B.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C.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D.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髡钳,古代的刑罚,剃去头发叫“髡”,用铁圈束住项颈叫“钳”。
B.褐衣,古代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后来代指物质贫乏的平民百姓。
C.股肱,大腿和大臂,喻指帝王的得力大臣,文中指河东郡地位重要。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者晚辈称长辈,一般同辈之间不能相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富有才能,得到救助。季布曾为项羽做事,后被高祖追捕;由于先后得到周氏、朱家、滕公的帮助,得以脱险。
B.季布敢于直言,说服吕后。吕后遭单于书信谩骂,樊哙夸言能领兵横扫匈奴,季布厉声陈述危害,最终吕后改变主意。
C.季布善于进言,河东辞官。孝文帝听信他人,认为季布喝酒误事,将他召入宫中,季布因为文帝草率,决定辞去官职。
D.季布看重名声,遭人吹捧。季布先是鄙视曹丘生的为人,后因曹丘生巧言善说,遂改变原来认识,将曹丘生待为上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2)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小题5】季布得到搭救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为人不 忍:忍心
B.帷西向立 披:拨开,掀起
C.樊哙覆其盾于地,彘肩上   加:放在
D.项王剑而跽曰     按:按压住
【小题2】给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②项伯杀人,臣活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④未有封侯赏  ⑤与同命  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⑦欲诛有功人  ⑧此亡秦续耳
A.①⑥/②③⑤/④⑦⑧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③⑤/④⑦⑧/⑥D.①/⑤⑥⑧/②③/④⑦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霸上  ②常以身蔽沛公  ③范增数项王  ④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
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③④/②⑤/⑥
C.②⑥/③④⑤/①D.③⑥/⑤/①②④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客何为者  ③大王来何操  ④具告以事  ⑤竖子不足与谋  ⑥长于臣  ⑦此天子气也
A.①/②③④⑥/⑤⑦B.①⑦/②③⑤/④⑥
C.①⑦/②③/④⑥/⑤D.①⑤/③④⑥/②⑦
【小题5】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樊哙“巧言善辩”的一组是
①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②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④今日之事何如  ⑤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小题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对樊哙“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樊哙的粗鲁莽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忠于职守、不畏强暴、果敢作为的特点。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司马迁《鸿门宴》中的“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常被后人用来比喻表面上的言语行为所表示的意思,并不是行为者的真正意图。它与“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相近。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意听。
【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如同虎狼一般,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朝臣都背叛他。
B.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
C.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如果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老百姓都反对他。
D.秦王如同虎狼一般,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担心不多,普天下的人都背叛他。
【小题9】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图谋这件事。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荆轲刺秦王》)
翻译: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翻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翻译:这件事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秦王),强迫你订立一个割让土地的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