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日:“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日:‘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秦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D.怀其璧,从径道亡 亡:丢失
【小题2】下列各句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小题3】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共约3000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史记》全书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共130篇。
C.全文用了对比和衬托之法来刻画人物。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一主一次,一详一略,相映生辉,作者贬廉扬蔺的意图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本文依时间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前两个故事写秦国与赵国的矛盾,侧重表现蔺相如的智和勇,最后一个故事写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侧重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精神。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5 05:4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往请,欲厚遗,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置酒大会宾客。……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为公子亦足矣!嬴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然嬴欲就公子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婚姻者,公子之高义能急人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困也!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客往赴秦军,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肉投馁虎,何功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臣不送,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西却秦,此五霸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臣救命之秋也。”遂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送公子!”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为”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大梁夷门监者  ②侯生遂上客  ③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  ④胜所以自附婚姻者   ⑤寿侯生前  ⑥如姬之欲公子死  ⑦如姬公子泣  ⑧嬴闻如姬父人所杀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③④⑤⑥/②⑦⑧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子闻  ② 今公子故过③公子患之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困也  ⑤何功有哉⑥吾固知公子还也  ⑦今日嬴为公子亦足矣  ⑧欲厚遗  ⑨然嬴欲就公子名 ⑩此五霸伐也
A.①②/③⑧/④⑨/⑤⑩/⑥⑦B.①④⑨⑩/②③⑧/⑤/⑥⑦
C.①/②③⑧/④⑨⑩/⑤/⑥⑦D.①④/②⑨⑩/③⑤⑧/⑥⑦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语“以”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终不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②观公子  ③具告欲死秦军状   ④欲客往赴秦军  ⑤是泣耳  ⑥譬若肉投馁虎   ⑦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送公子  ⑨市人皆嬴为小人  ⑩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A.①②④/③⑤⑧/⑥⑦⑨⑩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⑧/⑥⑦⑨⑩D.②⑦⑧/①③④⑤⑥⑩/⑨
【小题4】下列加点词语“乃”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子于是置酒大会宾客  ②谢客就车  ③此臣救命之秋也  ④侯生屏人间语曰  ⑤嬴夷门抱关者也  ⑥请宾客
A.①③④⑥/②⑤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③④/⑥②⑤D.①②/④⑥③⑤
【小题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久立其客语/遂公子俱B.公子纵轻胜/今吾
C.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所以不报谢者D.公子往臣不送/北救赵西却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不能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鸮似枭,不祥鸟也。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注①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孝文帝说之,超迁   迁:晋升
B.是天子后亦疏之     疏:疏远
C.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患:祸患
D.谊自伤为傅无状     状:样子
【小题2】下列句中每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征为廷尉 ②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B.①为赋以吊屈原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①上因感鬼神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堕马而死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短贾生曰
A.左右欲刃相如
B.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得夜见使者
D.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小题4】下列句子结构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未之有也
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吴公向汉文帝举荐贾谊,贾谊因此得以进宫任博士。
B.贾谊很有才能,却遭到了绛侯、灌侯等人嫉妒而被贬长沙。
C.虽然贾谊向汉文帝提出诸多治国理政的建议,但最终都没有实现。
D.文帝向贾谊问及鬼神之事,为贾谊所折服,慨叹自己不如贾谊。
【小题6】请将文中划横线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祖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 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 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小题1】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B.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C.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D.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C.古人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喜欢、所重视的人。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想要反叛秦王朝,但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因此授意张良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同类题4

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小题1】【小题2】与例句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而为歌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B.秦兵旦暮渡易水
C.发尽指冠D.越国以鄙
【小题3】【小题4】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小题5】【小题6】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孔子云:“何陋之有?”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小题7】【小题8】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 “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小题9】【小题10】翻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