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茶,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人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人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小题5】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之   烛:点燃
D.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素悍勇轻齐 劳苦功高如此B.遂成竖子名 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 孰能讥之乎D.孙膑此名显天下 不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②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荣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注]①未傅:未曾载入名册不符合兵役年龄的人。②黄屋:皇帝车上用黄缯做里子的车盖。③左纛(dào):皇帝车上用牦牛尾做的装饰物,设在车衡的左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汉王五诸侯兵 部:率领。
B.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 北:向北。
C.诸侯皆复楚而背汉 与:交往,归附。
D.见使者,惊愕曰 详:通“佯”,假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刘邦用计策对付项羽的一组是(  )
①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②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③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
④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⑤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⑥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城一战,汉军被打得大败,在逃亡中又遭到楚军的追杀。汉王刘邦在路上只遇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父亲和妻子却被楚军俘获。
B.败逃到荥阳的刘邦,与追赶而来的项羽在京、索之间又决一死战,取胜后的刘邦趁机驻军荥阳,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和黄河南岸相连接,以取得敖仓的粮食。
C.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致使项羽不再信任范增,慢慢地把范增的权力剥夺了。
D.汉将纪信在危亡时刻设计帮助刘邦从成皋城中逃脱,而自己却被项羽俘虏后用火烧死。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
(2)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记》)

[注] 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秦县,故址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将,罪六 王:封王B.主约不 信:相信
C.问父老 存:问候D.项羽击彭越等 数:屡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羽救赵,当还报 杀降,为政不平
B.夫为人臣弑其主   割鸿沟西者为汉
C.何苦与公挑战     与汉王约
D.吾义兵从诸侯诛残贼 安士卒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使人阴弑义帝(于)江南B.(汉王)复如军,军广武
C.(汉王)关中兵益出D.(项羽)军中皆呼万岁
【小题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
①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②何苦乃与公挑战 ③乃扌门足曰:“虏中吾指!” ④汉王出行军 ⑤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A.①③④B.②③⑥C.②③④D.③④⑤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

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宴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敬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建元六年,窦太后崩。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将军独不失故。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独厚遇灌将军。灌夫为人刚直,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

孝景时,魏其尝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魏其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复召见。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诏书独藏魏其家,家丞封。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五年十月,悉论灌夫及家属。十二月晦,魏其弃市渭城。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B.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C.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D.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事是一种官名,秦汉皆置,掌皇后、太子家及宫中诸宦者,一直都是宦官担任。
B.太子是古代储君的称谓,主要以“立嫡立长”为原则,还有“立子以贤”“立储以爱”。
C.朝请泛称朝见皇帝。汉律,诸侯春天朝见皇帝叫朝,秋天朝见皇帝叫请。
D.遗诏,就是皇帝驾崩之后,为后人留下的遗书,遗言等。为了充分表达本人的意愿,更好地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意愿,由于某种原因,不便于立即决定,表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其直言劝谏,被窦太后记恨。窦太后很疼爱梁王,在景帝说要把帝位传给梁王时,他直言劝谏,说不可传位于梁王,因此得罪了窦太后,以至于后来不让他当丞相。
B.魏其对国家有功,有将帅之才。在吴、楚等七国反叛时,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像样的贤才,他虽有不满,但仍挂帅前行,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平定七国的叛乱。
C.魏其知人善荐,轻视钱财。在国家用人之际,他向皇上推荐退职闲居在家的袁盎、栾布等名将贤士。皇上赏赐的黄金都让属下的小军官酌量取用。
D.魏其重情重义,为救朋友赴汤蹈火。在自己都被拘禁的情况下,他为了能救灌夫,拿出了景帝的遗诏,但后被弹劾伪造先帝的诏书,判处斩首示众。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
(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必欲臣    急:逼迫
B.乃辞固请 谢:推辞
C.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为予赵城 佯:假装
D.卒见相如 廷:在朝廷上
【小题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蔺相如“智斗秦王”的一项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相如持其璧睨柱   ③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④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⑤遂许斋王日    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A.①②⑥B.③④⑥C.②⑤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假托“璧有瑕”将璧收回;然后将赵王的“修敬”与秦王的“甚倨”进行对比,当面斥责秦王无理无信。
B.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
C.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表明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使得秦王无可奈何。
D.秦王的左右想把蔺相如拉去杀掉,但秦王决定不杀相如,是因为他觉得杀掉相如既得不到和氏璧,又影响与赵国的关系,同时会失掉天下人之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威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淄。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余将印去不从人关然其贤有功于赵闻共在由皮故因环封三县。鄱君将梅絹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B.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C.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D.成安君陈余弃将印去/不从人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婴,即秦三世姓赢,名子婴。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B.沛公,即汉高祖刘邦。秦末刘邦起兵于沛县,被称为沛公。秦灭亡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C.百越,又称百粵、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粵各地,统称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D.万户侯,汉制称食邑满万户的侯爵。“侯”是古代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的第三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目光短浅。当他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时,又怀念故乡,因此拒绝在关中称霸的建议。
B.项羽心胸狭窄。当他听到有人评价他如“沐猴而冠”时,就用锅煮死了说这句话的人。
C.项羽分封诸侯。灭掉秦后,项羽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为王,如封战功卓越的黥布为九江王,建都六个县。
D.项羽三分关中。他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断沛公东出之路。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帝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成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谢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履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 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舍,攻域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司马迁 《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是《史记》一书的体例之一, 主要是记述诸侯事迹的,因为萧何被封为酇侯,所以其生平事迹列入世家。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文中“关中”是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古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都是对死去皇帝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庙号一般是褒扬性的,而谥号有褒有贬,如汉武帝就是称刘彻的庙号,汉高祖就是称刘邦的谥号。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 王 乃 使 使 斩 太 子 丹 欲 献 之 秦 秦 复 进 兵 攻 之 后 五 年 秦 卒 灭 燕 虏 燕 王 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注:①宋子,县名。②庸:做工的人。③矐:熏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大怒,发兵诣赵    益:增加
B.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  亡:逃跑
C.使击筑而     歌:歌曲
D.于秦始皇     闻:报告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B.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C.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D.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等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
B.燕王喜认为,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得以祭祀。
C.高渐离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听到主人家有客人击筑,能听出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D.高渐离取出自己的筑和衣裳,穿戴整齐来到堂前,满座宾客都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把他尊为上宾。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B.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C.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D.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指奴仆,是作者的谦称。与此类似的用法还有谦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子、拙荆,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等。
B.“缧绁”指捆绑犯人的绳索,此处借指监狱、囚禁。《论语公·治长》中的“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也是这个意思。
C.《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筮占书,也是儒家“六艺”“六经”之一,后来发展成为人们观察宇宙、建构哲学体系的书。
D.“轩辕”是传说中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他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是三皇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勇敢的人仰慕大义,不一定要为名节赴死。自己虽然怯懦,但著作未成,事出有因,平庸地死去会淹没了文采,隐忍苟活实属无奈。
B.文中列举了卓越超群的圣贤们抒发愤感而写作的事例,就是借此激励自己,表明作者苟活的原因,是想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理想。
C.作者写《史记)是为了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的变化,成为一家之言,展现自己的思想,即使被羞辱杀勠,也不后悔。
D.作者身受腐刑,痛苦至极每想到此事,都精神恍惚直冒冷开,所以想要隐退山林,顺从世俗行事,著书立说来抒发内心的苦闷。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选自庄周 (逍遥游》)
(3)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选自李密 《陈情表》)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