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必欲臣    急:逼迫
B.乃辞固请 谢:推辞
C.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为予赵城 佯:假装
D.卒见相如 廷:在朝廷上
【小题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蔺相如“智斗秦王”的一项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相如持其璧睨柱   ③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④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⑤遂许斋王日    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A.①②⑥B.③④⑥C.②⑤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假托“璧有瑕”将璧收回;然后将赵王的“修敬”与秦王的“甚倨”进行对比,当面斥责秦王无理无信。
B.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
C.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表明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使得秦王无可奈何。
D.秦王的左右想把蔺相如拉去杀掉,但秦王决定不杀相如,是因为他觉得杀掉相如既得不到和氏璧,又影响与赵国的关系,同时会失掉天下人之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7 07:04: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责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北,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粮’,请治行者何也?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 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故人  存:问候
B.谪为詹事 秩:官阶
C.千里不粮 赍:携带
D.宾客落  益:更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沐:沐浴,借指休假。汉制,官吏每五日洗沐一日。唐宋时,官吏每十日洗沐一日。
B.黄老:黄帝、老子的合称。黄老之言:分指黄帝的学说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
C.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D.太史公:汉代对太史令的尊称。司马迁曾继父职任太史令,故文中自称“太史公”。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传主郑当时的个性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权敖曰:“说义    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吕氏春秋·赞能》)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    ,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责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说苑·敬慎》)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    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 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沈尹茎,简称“沈尹”,因封于虞丘,子爵,号称虞丘子。②老父:老人,下文中“父”,即此老人。③梱:门槛。④循吏;是指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官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年而庄王霸   霸:霸主
B.冠白冠,后来吊   吊:慰问
C.刑罚所以禁奸也   禁:阻止
D.楚民俗好庳车 庳:低矮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说义  听,方术信行    ②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  
  必威严哉    ④虞丘相进之  楚庄王
A.而 之 其 乎B.以 也 其 于
C.以 之 何 于D.而 也 何 乎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B.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C.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D.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孙叔敖“奉职循理”的一组是
①功无大乎进贤
②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③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
④臣请遂令复如故
⑤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
⑥此不教而民从其化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氏春秋·赞能》中,孙叔敖最终成为楚国令尹得益于其自身能力、沈尹茎的举荐、荆王的任用,这与《游褒禅山记》的论述主旨相对应。
B.《说苑·敬慎》中,作者借老父之口阐释了,作为一名“身贵”“位高”“禄厚”的官员为政之道。
C.《史记·循吏列传》中,选取孙叔敖为官后的两件典型事例,首尾辅以议论评价,虽然篇幅不长,但结构完整,议论精辟。
D.三段文字选取了孙叔敖为官前、为官初、为官后不同时期的经历,使读者形成了对孙叔敖较为全面的认识。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2)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3)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敬叔孙通列传(节选)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於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豳,杖马棰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辂(lù):绑在车辕上用来牵引车子的横木。②周公:周成王姬诵的叔父,周公旦。③成、康之时: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④榱(cuī):橡子。⑤三代之际: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功业。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羊裘 衣:穿着
B.终不敢衣 易:更换
C.豳,杖马棰居岐 去:到,往
D.周公之属相焉   傅:辅佐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日纣可伐矣/遂灭殷/
B.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日纣可伐矣/遂灭殷/
C.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D.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日纣可伐矣/遂灭殷/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B.山东,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C.关中,古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
D.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一般用于升职。古代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擢、陟、左迁。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敬希望觐见刘邦,虞将军要求他换上好衣服,他却坚持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保持本色的一面。
B.刘敬述说了周王朝迁徙繁荣的过程,从后稷到公刘、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洛阳,他们都是用德政来取得民心的。
C.刘敬去陇西戌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刘邦建都关中,因群臣大都不是关中之人,满朝皆是反对之声,但刘邦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D.西汉建都长安,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大局,颇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而从。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2)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文段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且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罪
B.郑伯肉祖牵羊以逆    迎接
C.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最后
D.其身之可爱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填然鼓,兵刃既接
B.不如善遇之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C.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貌恭不心服
D.然亦安知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了项伯,约为“婚姻”,并针对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也不在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
D.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苏轼广征史实,引用了勾践和郑伯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阐明了隐忍的重要性,为下文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之业张本。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匹 夫 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卒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3)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