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之   烛:点燃
D.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素悍勇轻齐 劳苦功高如此B.遂成竖子名 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 孰能讥之乎D.孙膑此名显天下 不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②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7 05:5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史记·项羽本纪》节选,完成小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乃自刎而死。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①,放逐义帝②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①背关怀楚:指放弃关中形胜之地,东归建都彭城。②义帝:楚怀王孙,公元前206年,项羽尊他为义帝,后又把他放逐到长沙,并暗地派人把他杀了。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地方千里 ⑵亦足也 ⑶籍不愧于心乎 ⑷吾为若
【小题2】与“持短兵接战”中“兵”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先礼后B.厉秣马C.纸上谈D.按不动
【小题3】为“自矜功伐”的“矜”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A.端庄B.怜悯C.注重D.自夸
【小题4】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B.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C.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D.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小题5】概括项羽拒绝渡江的理由。
【小题6】根据论赞部分的内容,概括项羽之“谬”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太史公且卒,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余为太史而弗论载,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始论其文。七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选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注)①䌷:缀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累百世,弥甚耳 垢:耻辱
B.以其狂惑 通:抒发
C.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遗漏
D.于是论其文    次:次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仆口语遇遭此祸 曼辞自饰
B.重为乡党笑    此人皆意有郁结
C.退深惟曰 孙子膑脚,论兵法
D.然后是非定    喟然而叹曰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融叙事和抒情于一体,当情浓事切之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既是叙述又是抒情,使人读之唏嘘。
B.甲文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心情,并陈说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浮沉”“俯仰”“狂惑”词语,表达了司马迁的悔恨、妥协,是现实压迫之后的情感折射。
C.乙文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能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D.乙文略述司马迁的处境、情感与心志,可与《报任安书》中“草创未就,会遭此祸”“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等内容映照,文字精微,思想深沉。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2)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小题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余 先 周 室 之 太 史 也 自 上 世 尝 显 功 名 于 虞 夏 典 天 官 事 后 世 中 衰 绝 于 予 乎 汝 复 为 太 史 则 续 吾 祖 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欲?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C.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D.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与议论国政发布号令,接待宾客等。
B.《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抒情诗,诗人自述身世和心志,表达了革新政治的愿望。
C.齐桓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任商鞅为相推行改革,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
D.赋是古代一种文体,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又称“骚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他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谗害,处境很困难。
B.屈原远离污浊,守定初心。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内心保持的高洁品德,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C.屈原对楚绝望,选择沉江。他走到汨罗江畔,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像干枯的树木。
D.屈原为国立法,坚持原则。他为怀王拟好法令,因为没有给上官大夫看而遭到上官大夫的离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史记 管晏列传》

【小题1】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______)      ②鲍叔遂管仲(______)
【小题3】第一段划线句“不以为言”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认为值得一说B.不由此为自己辩解
C.不因此而有怨言D.不把这当作口实
【小题4】结合材料内容,对鲍叔和管仲两个人物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