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问之,可谓穷矣。信而风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B.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C.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D.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A.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
B.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
C.《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叙事诗。 |
D.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离骚》与《诗经》中的“风、雅、颂”并称“风骚”,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
A.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
B.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
(1)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节选)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荆轲刺秦王》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与课文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
B.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
C.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
D.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
A.季,此处指古时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有时它也被用来指季节的排序,如季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
B.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
C.东向,是宴席四面座位中最尊的座位,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从座位安排可以看出刘邦与项羽双方力量的悬殊,及项羽的自高自大。 |
D.《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世家》。《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组成。“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勋贵及特殊人物,“列传”叙各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 |
A.项羽在听到项伯为刘邦说好话后,反应并不强烈,主要是因为说话的是自己的叔父,不好反驳。 |
B.刘邦为化解危机,明知去鸿门可能一去不复返,但也从容地跟着一百多人前去赴宴。宴会上,以臣自称,甘居下位。 |
C.张良将项伯告诉他的话详细地告诉了沛公,沛公非常吃惊,急忙向张良询问怎么办,足见沛公当时是束手无策的。 |
D.在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王下决心杀刘邦,但项羽默然不应,于是范增安排项庄以向项王祝寿的名义进入宴会,趁机舞剑,击杀沛公。 |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鬻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遣,四方之害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臭。”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袁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
B.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
C.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
A.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此外还有王公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
B.司空是官名,西周始设,主管土木工程。西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为三公之一,后称“司空”。 |
C.累绁即“缧绁”。“缧”指捆绑犯人的绳索,“继”是牵牲畜的绳索,在文中二词连用,借指监狱。 |
D.行摄,有兼摄官职之意,摄亦有代理官职之意;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有很多,比如假、权、署等。 |
A.孔子出身贫寒,年少好礼,具备从政的才能。孟釐子曾在自己死前告诫儿子一定要向孔子学习。孔子在季孙氏家当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牲口的小官,都管理得非常好。 |
B.孔子答复齐景公之问,展示了非凡政治见识。齐景公询问其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强调那是因为秦穆公不但志向远大,而且中正无私。他虽然不能称王,称霸是应该的。 |
C.孔子代理宰相一职时,管理有方。孔子参与鲁国政权仅仅三个月,那些贩卖猪仔羊羔的人们,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都能够各得所需而归。 |
D.孔子经历坎坷,但达观而幽默。在郑国时,孔子和弟子走散了。郑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人萎靡不振像丧家狗。孔子听说后开心地笑了,他说对方称自己为丧家狗,真是对极了。 |
(1)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2)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 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离其君臣,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李斯又上书,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游会稽,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其后,赵高妄为斯长男由反辞。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 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
B.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
C.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
D.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
A.荀卿:即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
B.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如万乘之尊。 |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发展到后 来,皇后、诸侯的死也称“崩”。 |
D.五刑:是指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刖、宫、大辟。汉代经过刑制改革,肉刑逐渐废除。 |
A.李斯早年看见茅厕中的老鼠与粮仓中的老鼠,发出了有没有出息由环境决定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李斯倾慕荣华富贵的心理。 |
B.李斯出生平民,学成后审时度势,弃六国向西游说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王,秦王先后任他为郎官、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
C.李斯谏阻逐客,实际上是劝秦王采用了不论国别,用人唯贤的方针,二十余年,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李斯功不可没。 |
D.李斯身居丞相之位后,劝始皇收百家之言,以愚百姓,后又伙同赵高假受诏,弃扶苏立胡亥,终受五刑腰斩而死。 |
(1)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2)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求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
B.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
C.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
D.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
A.中国古代从春秋到明清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
B.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时起的,“籍”是项羽的字。 |
C.中庶子是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郎中是宫廷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
D.列传:中国国别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国别体史书所沿用。 |
A.赵括取代廉颇当了赵国军队的统帅后,就改变了廉颇定下的制度,换掉了原来的将官,为赵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
B.秦将白起知道赵括徒有虚名而无实才,于是一鼓作气、长驱直入,一举消灭了赵国军队四十五万人,直逼邯郸城下。 |
C.栗腹自作聪明,认为赵国长平一战之后有机可乘,结果却导致燕国损兵折将、割地求和,从中也可看出廉颇的勇武依旧。 |
D.廉颇在魏国和楚国都未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思用赵人”未能如愿,则是被人中伤所致。 |
(1)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
B.高帝,正式名称为高皇帝。经常与太祖庙号一起给予王朝创始者;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后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来为死亡的通称。 |
D.谥,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始于西周,或称谥号。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没有厚葬弟弟,而是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
B.张良为人精明。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沛公听之任之想从中渔利,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他让沛公袭击秦军,取得大胜。 |
C.张良足智多谋。击败峣下秦军,破除项羽疑心,荐举可用良才,为汉王解危除难,用计促成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
(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1)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2)“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死。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节)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汉书•袁盎晁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
B.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
C.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
D.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
A.“刑名”是指战国时以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
B.“孝文”是指汉文帝,“孝文”是他的庙号。汉代因为倡导以孝治天下,在皇帝的庙号中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武等。 |
C.《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 |
D.“赵母指括”是指战国时赵括出征,他的母亲上书称儿子虚骄鄙吝,缺乏实际的治军才能,后来赵括兵败,赵母因为上书没有被牵连治罪。 |
A.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年轻时因善于援引《尚书》上奏而被皇上看重;担任太子属官时进言多不被皇上采用,但太子一直很欣赏他的主张。 |
B.晁错被杀后,邓公带兵作战归来,他认为,吴楚谋反是蓄谋已久的,杀晁错并不能阻止七国之乱,反而让天下之士不敢说真话。 |
C.晁错因要削减诸侯的封地而招致诸侯及大臣们的反对,他的父亲看出晁错身处险境,从颍川赶来劝说,甚至以死相劝,晁错却不为所动。 |
D.在班固看来,晁错削藩,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刘氏王朝的统治,是“为国远虑”,是把个人生死置于度外的。 |
(1)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2)“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为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小题1】文中波浪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
B.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
C.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
D.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
A.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控制自己,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
B.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只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 |
C.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高兴的吗?” |
D.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其中的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 |
A.淳于髡虽然其貌不扬,个子不到七尺,但辞令机智能言善辩,几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到过屈辱。 |
B.齐威王八年,楚国进攻齐国。淳于髡从赵国借得精兵十万,战车一千乘。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兵离去。 |
C.经过淳于髡的婉转劝说,威王停止了彻夜欢饮,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
D.文章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司马迁阐明了自己对淳于髡的评价,表达了对淳于髡善用隐语的赞同。 |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监以让卫鞅 让:责备 | B.子何以中吾君 中:选中 |
C.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称赞 | D.黥其师公孙贾 黥:在人身上刻图案并涂色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始终不觉厌烦。 |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在太子犯法后对太子老师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
(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