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问之,可谓穷矣。信而风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B.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叙事诗。
D.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离骚》与《诗经》中的“风、雅、颂”并称“风骚”,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B.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10:50: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从。
B.庄则入为寿。寿:敬酒祝寿。
C.卮酒安足辞辞:推辞。
D.杀人如不能举举:全,尽。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遍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为人不忍”的一组是()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③项王默然不应
④其意常在沛公也。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③⑥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亲自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不仅原谅了刘邦,而且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
B.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从座位的安排上可以项羽依仗军事优势而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C.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并不是为了助兴,而是要趁机杀掉刘邦。
D.樊哙闯帐,揭开帷幕在西边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由此可以看出樊哙的忠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齐,以屠为事。
濮阳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严仲子恐诛,亡去,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固进,而聂政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母、姊齐    如:去,到
B.与韩相侠累有卻  卻:嫌隙
C.而聂政曰 谢:感谢
D.终莫能 就:成功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寿出自《管子》,是古代宴会上使用的祝颂之辞。一般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B.大人是一种敬称。常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或对父母长辈的称呼。清朝之后常指在职的官员。
C.除服是古代丧礼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各人丧服的规格虽然不同,但是除服时间却是一致的。
D.季父是指最小的叔叔。古代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季排行最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出身低微,从小以屠宰为业,后来在齐国隐居,是因为杀了人之后躲避仇人的追杀。
B.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行刺的人选,有人向他介绍了聂政,称聂政是一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
C.严仲子多次拜访聂政,礼节完备。这样的行为感动了聂政,聂政也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D.因为担心事情泄露,给严仲子带来麻烦,所以聂政没有让严仲子为其配备行刺的助手。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为人不 忍:忍心
B.帷西向立 披:拨开,掀起
C.樊哙覆其盾于地,彘肩上   加:放在
D.项王剑而跽曰     按:按压住
【小题2】给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②项伯杀人,臣活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④未有封侯赏  ⑤与同命  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⑦欲诛有功人  ⑧此亡秦续耳
A.①⑥/②③⑤/④⑦⑧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③⑤/④⑦⑧/⑥D.①/⑤⑥⑧/②③/④⑦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霸上  ②常以身蔽沛公  ③范增数项王  ④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
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③④/②⑤/⑥
C.②⑥/③④⑤/①D.③⑥/⑤/①②④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客何为者  ③大王来何操  ④具告以事  ⑤竖子不足与谋  ⑥长于臣  ⑦此天子气也
A.①/②③④⑥/⑤⑦B.①⑦/②③⑤/④⑥
C.①⑦/②③/④⑥/⑤D.①⑤/③④⑥/②⑦
【小题5】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樊哙“巧言善辩”的一组是
①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②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④今日之事何如  ⑤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小题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对樊哙“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樊哙的粗鲁莽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忠于职守、不畏强暴、果敢作为的特点。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司马迁《鸿门宴》中的“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常被后人用来比喻表面上的言语行为所表示的意思,并不是行为者的真正意图。它与“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相近。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意听。
【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如同虎狼一般,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朝臣都背叛他。
B.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
C.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如果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老百姓都反对他。
D.秦王如同虎狼一般,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担心不多,普天下的人都背叛他。
【小题9】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图谋这件事。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荆轲刺秦王》)
翻译: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翻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翻译:这件事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秦王),强迫你订立一个割让土地的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小题。
(公孙)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於民。 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馀。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曰:“今臣弘 罢驽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 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 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间,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 病有瘳,视事。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 朕躬/
B.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 朕躬/
C.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 朕躬/
D.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 朕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各时代所指的三个官职有差别,汉朝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
B.陛下,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其的敬称。“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臣子向天子进言时所处位置,意为处下位以示敬重。
C.侯,中国古代爵位名。周朝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秦朝、汉代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列侯(彻侯)、关内侯。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简作乞骸。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谦让友善。用自己的俸禄接济亲友故旧,即便遭遇好友的指责,他也不加辩解,认为好友说得有理,并向皇上称赞好友一片忠心。
B.公孙弘躬行节俭。自己盖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还通过管仲、晏婴的对比,阐明高官应该戒奢节俭,认为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应该没有贵贱的差别。
C.公孙弘多嫉恨之心。对那些与自己有隔阂的重臣,表面上宽宏,暗地里却加以陷害,主父偃 被杀、仲舒遭流放都有公孙弘的原因。
D.公孙弘深得皇上器重。遭好友汲黯在皇上面前指责,却愈受皇上恩宠,在淮南王和衡山王谋 反,他提出辞官回乡时,皇上依旧安抚他集中精神,好好养病。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2)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