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求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小题2】下列对教材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从春秋到明清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B.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时起的,“籍”是项羽的字。
C.中庶子是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郎中是宫廷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D.列传:中国国别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国别体史书所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取代廉颇当了赵国军队的统帅后,就改变了廉颇定下的制度,换掉了原来的将官,为赵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B.秦将白起知道赵括徒有虚名而无实才,于是一鼓作气、长驱直入,一举消灭了赵国军队四十五万人,直逼邯郸城下。
C.栗腹自作聪明,认为赵国长平一战之后有机可乘,结果却导致燕国损兵折将、割地求和,从中也可看出廉颇的勇武依旧。
D.廉颇在魏国和楚国都未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思用赵人”未能如愿,则是被人中伤所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05:47: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B.求人可使报秦者。
C.佚之狐言于郑伯。D.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2

课外文言语段阅读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其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D.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小题4】把上文划横线的句子及其他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顼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隙”,隔阂,嫌怨
B.常以身蔽沛公   翅膀
C.田父给曰 欺骗
D.山东为三处     约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急渡/今独臣有船汉至/无以渡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北:“北”本来是二人相背的意思,因此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叫“败北”。
B.亭长:官名,战国时,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
C.侯:古代有男、子、伯、侯、公五等爵位,侯是第四等。
D.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减)
(注) ①未遑:没有闲暇。②受釐: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汉制祭天地五帝,皇帝派人行祀或诸侯国祭祀后,都把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称“受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B.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C.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D.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文中是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C.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称,泛指高官。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八岁就因能“诵诗属书”而闻名乡里,后得到河南郡守吴廷尉的器重,被他破格提拔,任太中大夫。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提议修订各项法令,皇帝和大臣商议,准备提拔贾谊时,却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孝文帝不肯听从。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2)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5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以寿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B.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C.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D.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即妻父,且鞮侯单于称当时汉天子“丈人”,缘于汉朝和匈奴世代通婚,实为姻亲关系。
B.“衡少善著文,游于三辅”中,“三辅”是指汉朝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
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中,“为寿”是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D.“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在辛弃疾笔下化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诗句,诗中作者自比廉颇,表达北伐抗敌的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回避,表现了他不计私怨、以国家为重的品质。
B.在廉颇坚守不战的情况下,秦军间谍散布谣言,说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赵王于是用赵括取代了廉颇。
C.燕用栗腹之计击赵,却被廉颇打败,割让五城求和;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
D.廉颇虽然接受了楚国请他为楚将的请求,但他认为楚国士兵的素质不如赵国,因此没有取得战功。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