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词类活用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大将军邓骘其才 且庸人尚之 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   而相如叱之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空以身草野  欲因此时武 反欲两主
D.怀其璧  皆共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11 03:2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①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
②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③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 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
④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治要用黄老术 要:需要B.欲务声名者 务:追求
C.惠帝让参曰 让:责备D.岂少朕与 少:轻视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参为齐相国 / 参辄饮以醇酒
B.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 / 帝富于春秋
C.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 陛下言之是也
D.醉而后去 / 试私从容问而父曰
【小题3】对第③段汉惠帝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思细腻B.沉着机变C.宽容敦厚D.勇于纳谏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小题5】曹参身为汉相国而“不治事”,为什么能得到太史公的肯定?综观全文,请分条概述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微,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敞;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商会不引 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政,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滃将军皆属项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戳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日承其敝/
B.将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C.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日承其敝/
D.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土/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公:爵位名。古代的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公是最高爵位。
B.鼓行:击鼓行军。鼓,传统打击乐器,古代被用于军队,或以指挥,或以助威。
C.楚王:项梁起兵后所立的已亡楚国的国王的后代。楚国曾是诸侯国,为秦所灭。
D.社稷: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求国泰粮丰,后成国家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有先见之明。他曾对齐国使者说楚国将打败仗,后果如所言。齐国使者因此向 楚怀王推荐了他,他后来就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
B.宋义不识大局。他对于秦赵作战情况的分析虽貌似有道理,但从整体军事形势看,是 不合适的。他也没料到项羽会寻机致他于死地。
C.项羽做事果断。他对宋义的逗留不进、谋取私利十分不满,就杀了宋义,还派人追杀了 宋义的儿子,并派人把此事报告了楚怀王。
D.诸将都畏惧顺从项羽。项羽杀掉宋义后,各位将领都认为项羽家族首立楚王有功诛 杀乱臣功劳很大,共同拥簇项羽假冒上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2)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①“霍人”,县名,治所在今山西繁峙县北。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公,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本文中的“沛公”的“公”即为此意。
B.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比如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C.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也说“禁内”。
D.崩,正如《礼记》中的记载,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C.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D.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足下过太子于宫。”中“过”与“过故人庄”“过”的意思相同,即“拜访”之义。
B.“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中“卿”指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C.“足下”是一个词语,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如大将军足下,就出自《史记》。
D.《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成就颇高,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士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士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节选自《史记 晋世家》)

注①雕:画。②胹熊膰:煮熊掌。其肉难熟。③首山:即雷首山,又名中条山,在今山西永济。④宦:为臣隶。⑤毋及难:不会遭难。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盾常首山
(2)盾
(3)晋灵公赵盾酒
(4)伏士不能进而脱盾
【小题2】找出文中与“已而”意义相同的一个副词: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
(2)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
【小题4】选文表现了赵盾______ 、_______ 的品质。
【小题5】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质疑鉏麑槐下之叹的真实性:“鉏麑槐下之词,谁闻之欤?”你怎么看待《史记》的这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