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墨子》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小题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能则举之
A.一举成名 | B.举一反三 | C.举国同庆 | D.唯才是举 |
例:事则不与
A.患难与共 | B.与人为善 | C.欲取先与 | D.与时俱进 |
A.甲:且 乙:而 | B.甲:则 乙:而 |
C.甲:且 乙:则 | D.甲:则 乙:则 |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
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
【小题7】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
七 患
墨 子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坠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今岁凶,民饥道馑,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夫民何常此之有?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
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饥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是若庆忌无去之心,不能轻出。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王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故曰:以其极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之罪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有删改)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母必从而道之 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
B.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 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 |
C.夫民何常此之有 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 |
D.故先民以时生财 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 |
兼爱
墨子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馀,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选自《墨子》,有删改)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作者“兼爱”观点的一组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彭氏之子御 御:驾车 |
B.伊尹,天下之贱人也 贱人:出身低贱的人 |
C.彼受赐矣 赐:恩惠,恩德 |
D.因下彭氏之子 下:下令 |
【小题3】这个故事中,作为君主的商汤有什么特点?试概括。
兼 爱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於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勾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选自《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 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
C.何以易之 易:改变 | D.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碎:聚集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③④⑥ |
A.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
B.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
C.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故何也 |
D.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
(1)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译文:
(2)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A.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
B.先秦诸子的议论文富有魅力,个性鲜明。《论语》简而能赅,态度雍容。《庄子》的文章气势逼人,善用比喻。《孟子》的文章汪洋辟阖,大抵寓言。 |
C.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或“兼相爱”,他的“非攻”“节用”等思想都是从核心思想引发而来的。 |
D.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观。他主张国君以法律治国,而且必须严刑峻法。 |
A.先秦时期是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产生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等。 |
B.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的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面是“克己复礼”。 |
C.庄子,是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 |
D.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或“兼相爱”,即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
(1)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
(2)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墨子》)
【小题1】请分别概括出子贡和墨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
【小题2】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惠王,楚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
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倍徙①,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徙,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不若商人之察也。”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②。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子墨子曰:“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攈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注)①倍徙:倍,指一倍;徙,指五倍。②日者:古时占卜预测吉凶的人。【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士坐而言之 言:讲,说 |
B.舍言革思者 革:改变,变更 |
C.则士之计不若商人之察也 察:考察 |
D.是围心而虚天下也 围:束缚 |
A.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
B.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
C.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
D.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
A.墨子认为,一切言语行动都要服从于义,天下事没有比义更重要的。 |
B.在天下没有谁行义的情况下,墨子的老友劝阻他到楚国推行自己的主张。 |
C.墨子被楚惠王以老为由拒绝接见,他的主张学说也被楚惠王视为“贱人之所为”。 |
D.墨子认为今之士人只知“坐而言义”,即使无任何艰难险阻也不去行义。 |
⑴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⑵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一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二
义,利也。(《墨子·经说上》)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为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
【小题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小题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