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己,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赛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选自《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必死间  是:这,指二陵。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李往来   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B.君之知也   勤而无
C.郑人盟 蹇叔之子
D.其还也 且行千里,谁不知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小题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家联姻。
C.师,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文中用来代指军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C.秦伯做事武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蹇叔哭师是不忍心看到秦军白白送死,同时也为将失去儿子,却无能为力而难过.
D.蹇叔分析,秦国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 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因此他反对秦师伐郑的结论。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日:“昔召康公③命我先君④大公⑤日:‘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子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⑥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选自《左传:齐桓公伐楚》)

[注]①齐候:指。   ②楚子: 指楚咸王。  ③召康公:周文王庶子,食邑在召,“康”是谥号。 ④先君:后代君臣对本国已故君王的称呼。 ⑤大公:即姜大公。齐国的第一个国君。⑥昭王:周昭王,周成王之孙,相传他晚年南巡到汉水时,船沉而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作为边邑。
B.阙秦以利晋,唯君之 图:考虑。
C.赐我先君 履:鞋子。
D.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 共:通“供”,供给。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着重写使者在国家被攻之际,临危受命,只身出使,直接与敌国君王展开艰难的外交斗争。
B.甲文叙烛之武见秦伯,阐明灭郑、存郑于秦的利害,并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终说退秦军,解除困难,表现出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C.乙文写齐国管仲恃强威胁,辩辞咄咄逼人:楚国使者虽作了一定的据理力争,但低三下四,处处忍让,最后导致齐军入侵。
D.两文都既写了军事斗争,又写了外交斗争, 两者交叉错落,井然有致,而且都写得波澜曲折,精彩纷呈。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贰:有二心。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伯。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D.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烛之武毛遂自荐前去说退秦师。
C.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最终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D.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从为秦国利益着想出发,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 军:军队B.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C.唯君之 图:考虑D.秦伯,与郑人盟    说:高兴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
B.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这样
C.若不阙秦,将取之 焉:哪里
D.吾还也  其:还是
【小题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小题4】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选文中的“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生活中,“东道主”的意思是__。选文中的“行李”是指__,现在“行李”的意思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小题5】请结合选文内容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晋国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__”,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__”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候、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东郑 封:边界
B.朝济而夕设版 焉: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C.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D.人之力而敝人,不仁     因:因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焉用亡郑陪邻
B.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臣壮也,犹不如人 阙秦而利晋,唯君图
D.夫人之力不及此 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3】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因人之力而
②夫晋,何之有
③晋函陵,秦军氾南
④吾其还也。亦
⑤越国以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4】以下大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阙,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撒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齐桓公求管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注释:宥:音yòu,宽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
B.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
C.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
D.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B.夫晋,何之有     厌:厌烦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小题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是对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编年体史书是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特点是时间概念清楚。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  (从属二主)   晋函陵  (驻扎军队)
B.何之有  (厌倦) 焉用亡郑以邻  (增加)
C.若之乎  (怨恨) 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小题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①必退 师:军队 ②然郑,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③朝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B.①唯君之 图:考虑   ②以乱整,不武 易:交换 ③(两军)相四十里 去:距离
C.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使:派   ②无能为也 已:同“矣”   ③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①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②(晋军)亦之 去:离开   ③君之所也 知:通“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4】翻译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君图之 唯:只有。
【小题3】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B.子亦有不利焉
C.子犯请击之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小题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共其乏困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秦伯说,与郑人盟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按功绩大小,政治权力的高低来划分的。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D.“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只入朝觐见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劝说,还是推辞,都表现了他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C.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根据《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后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驻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既东封郑   (封:边界)
D.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大)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以烦执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加黒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因人之力而敝之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吴广以为然 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6】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小题7】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代词理解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失其所与,不知D.吾其还也。
【小题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