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
B.《北京人》—曹禺—现代—戏剧 |
C.《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
D.《老人与海》—海明威—德国—小说 |
A.《楚辞》中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这两篇作品都使用了一些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 |
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
D.世界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
A.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时期的“话本”,也有不少明代的“拟话本”。 |
B.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女作家之一,她的《往事》《寄小读者》等,是当时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
C.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文,提倡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
D.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被合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其中欧·亨利的代表作有《项链》《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拿来主义”。 |
B.“抛给”与“抛来”有着本质的不同:“抛给”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同“抛来”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
C.在文中“送去”的是古董和艺术家,这是一种媚态;“送来”的是残羹冷炙,让“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而不要“送来”。 |
D.节选部分若重揭露“送去”的本质和“送来”的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要“拿来”,而且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说说“抛给”“送来”“拿来”的本质是什么。
【小题4】综观上面选段,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采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拿来主义”主张有什么作用?
A.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
D.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
临江仙
辛弃疾
手捻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卷帘芳桂散余香”写女主人公百无聊赖之下,卷起帘幕,庭院里的桂树传来缕缕清香。 |
B.“枯荷难睡鸭”两句是说荷叶枯萎了,遮挡不住疏疏落落的雨滴,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 |
C.“罗巾”句是说泪水打湿丝帕,弄乱了妆容,于是,女主人公便干脆卸去残妆,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 |
D.旧时的欢乐常现于“她”梦中,结尾句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有异曲同工之妙。 |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②。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②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 |
B.上片“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 |
C.下片“人散后”三句,描写词人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止。 |
D.下片“不如”两句,借“南风解愠”的典故,重在劝勉友人多做有益百姓的事。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注),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头盔。【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内容和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
B.“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中的“望中”意义相同,都是指中原地区。 |
C.“曹刘”指曹操和刘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佛狸”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是他的小名。 |
D.下片中词人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功绩,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 |
A.词大部分分成两段,也可分成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
B.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
C.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表现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声调和谐。 |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