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苏洵写这篇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C.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围绕第一段展开论证。
D.《六国论》不仅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鲜明特点,还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堪称典范。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文学常识、名句填空。
(1)屈原是我国_______(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 ___________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部长篇抒情诗《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激励后人勇于求索,传诵千古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是他投汨罗江的纪念日。
(2)鲁迅,原名_____,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叫______,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散文集一部叫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了______时陶潜的四句挽歌是“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这四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鲁迅引用此诗有______之意,寄托了作者__________的深挚感情。
(4)文天祥,南宋爱国诗人、政治家。著有《_________》。其诗歌代表作有______、______,其著名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其爱国之赤心。
当前题号:2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功强近”中的“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B.“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的“察”“举”是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
C.“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D.“除臣洗马”的“除”是授予官职;“拜臣郎中”的“拜”也是授予官职,两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可以换用。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将下面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达·芬奇是_______(国别)著名画家,与米开朗基罗、______。
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主要作品除了《蒙娜丽莎》,还有_____________。
(2)高乃依是(国别)剧作家,代表作是诗剧___________。
(3)莫扎特是_______(国别)作曲家,著名作品有_________、《魔笛》等。
当前题号:4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下列戏曲唱词与所给历史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剧《甘露寺》:“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关羽)
B.昆曲《长生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地把天宝当年遗事弹。”(李世民)
C.秦腔《长坂坡》:“四弟与我讲一遍,怀抱婴儿泪不干。儿的母为你把命断,累得你叔父苦无边。恨不得把儿摔当面。”(刘备)
D.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虞姬)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东屯[注]北崦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东屯: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境。大历二年杜甫在此避战乱。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B.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回首不忍心看。
【小题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将《孟子》《荀子》中的段子放在一起读,有些意思。

孟子说:“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孰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孟子·告子上》)他以大麦喻理,播种土地、时日相同,都会蓬勃生长,到夏至成熟了,却因土地肥瘠、雨水多寡、人工勤惰,最终收成不同。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劝学》)他拿蓬草、槐根说事,蓬草长在麻丛跟着变直了,槐根浸入污水跟着变臭了,大家不再接近它了。

孟子、荀子都继承了孔子思想。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他的意思是,人性本相近,因后来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孟子、荀子又有各自的发展,孟子提出了人性善,荀子提出了人性恶。但在这两段文字里,取譬说理谈到人性,孟子、荀子的观点又有相似之处。

(注)①硗:土地瘠薄。②兰槐:香草,其根为芷。③滫:污水。

(1)根据文意,简要指出孟子、荀子人性观点中的相似处。
(2)孟子、荀子是怎样继承孔子的人性观的?请你谈谈现实的积极意义。(180字左右)
当前题号:7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来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    )
A.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B.一个贵州女孩把自己一张“左手提一个LV大旅行包,右手挎一个橘红色爱马仕包”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展示,她这一套行头,价值足有10万余元。
C.陈光标带着15万元现金到云南灾区向每名灾民发放200元现金后,从一沓百元大钞中抽出两张举起来,并要求大家做出和他同样的动作合影留念。
D.在旧货市场一个小女孩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把价值千元的绝版芭比娃娃以30元抛掉,她另有价值1500元的宠物玩具,几千元的变形金刚,一堆LV的包包待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炫富”虽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B.用金银珠玉来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C.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D.“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B.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来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C.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D.“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当前题号: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曹禺《雷雨》第一幕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四凤端茶,放朴园前。

周朴园: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

鲁四凤:煎好了。

周朴园:为什么不拿来?

鲁四凤:(看蘩漪,不说话)

周蘩漪:(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给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周蘩漪:(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鲁四凤: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低而缓地)倒了来。

周蘩漪:(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冲: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

(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周蘩漪:(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周蘩漪:(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周蘩漪:(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冲:(反抗地)爸!

周朴园:(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

周朴园:说,请母亲喝。

周冲:(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高声地)我要你说。

周萍:(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冲:(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周蘩漪:(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周蘩漪:(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萍:爸!我——

周朴园: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蘩漪面前。

周萍:(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高声)跪下!

[周萍望蘩漪和周冲;蘩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

周朴园:叫你跪下!

[周萍正向下跪。

周蘩漪:(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场戏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场戏的中心事件是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
B.这场戏的高潮部分是周冲反抗父亲失败,求蘩漪喝药。
C.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是周朴园家长专制和蘩漪争取自由的斗争。
D.蘩漪最后喝下药的主要原因是怕和自己有暧昧关系的周萍给自己下跪。
【小题2】蘩漪是《雷雨》全剧的中心人物之一,她以与周萍乱伦来反抗周朴园的家长专制。在喝药这场戏的舞台说明中,蘩漪几次望周朴园和周萍,请简要分析她望周朴园和望周萍时的不同心理。
【小题3】从文中找出表现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的主要原因的那句台词,并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旦角(注)

江岸

年轻的时候,他是闻名遐迩的人士。每到农闲时节,四乡八里的人约在一起,组个草台班子,挨村唱梆子戏,都免不了跑到黄泥湾,邀他加盟。他那媚媚的扮相,妖妖的身段,在台上一走,就是一串碰头彩;一个水汪汪的飞眼,能淹死一堆小媳妇;一挑葱白似的兰花指,能醉倒一群小姑娘;再唱上那么几嗓子,连半老徐娘们都从里往外酥透了。

不管演哪一出戏,都数他的戏份足。《大祭桩》中的黄桂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公主,《西厢记》中的红娘,都非他莫属。

他还真从戏迷中拐了个姑娘,做了他的媳妇儿。一切有关他的杂务都被那姑娘包下来了。他和媳妇儿相亲相爱地过了大半辈子,媳妇儿没舍得吵他一句骂他一声,横草不让他拈,竖草不让他拿,就是时不时让他在家简单地扮上,摆弄一下身段,哼那么几句。嫁给他多少年了,媳妇儿看了听了他的戏,仍然眼睛放光。后来,大队演样板戏,他演李铁梅、阿庆嫂,演了几次,不让他演了。他演的李铁梅、阿庆嫂怎么看怎么不像英雄人物。他不演戏,急得吃不好睡不香。媳妇儿便让他在家里偷偷演,演给她一个人看。当然,他演的是红娘,是秦香莲。有时候,媳妇儿还能接几句张生、黑老包呢。

这么好的媳妇儿,打着灯笼也难找,谁知说走就走了,事前半点儿征兆都没有。他哭天抢地,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好长时间,整天都像是没了魂儿的人。媳妇儿都埋了半年多了,他还时不时到坟头去哭,细听了,不是哭,却是唱——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

听儿把内情事细说根由。

想当初李黄两家结亲后,

也算是门当户对第一流……

媳妇儿走了,儿子在外面念书,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抓没挠的。他一辈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料理日子的本领,一烦,连出去进来都离不了的戏也免了。过了两年,儿子高中毕业回了家,不久又娶了亲,家里总算又有了一个女人,他才可以伸开肠子过一过日月,好好唱一唱他的戏了。

亲家母年轻时也是他的戏迷。亲家母来家了,和他有说不完的话。说得兴起,偶尔他也比划比划,但是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和过去有天壤之别,让亲家母直感叹,到底是老了,老了。听了亲家母的话,他不知是忧伤还是高兴。但他每回都拼命挽留亲家母多住几天。只要过一段时间亲家母没来,他还会催儿媳回娘家去接呢。

儿媳不愿意了,和儿子吵,你爹咋回事儿,我爹还没死呢。

儿子笑了笑。

儿媳又说,你爹都这么大岁数了,别整天没事了哼哼唧唧的好不好,一个大老头子,男不男女不女的,算什么呀!

儿子不笑了,叹了一口气。

儿子还是和他谈了。从此以后,他进进出出都黑着脸,既不哼唱了,也不言语了,终于憋出一场病来。病好了,他脱了层皮似的瘦了下来。

儿子瞒着媳妇儿,带他到省会电视台梨园春擂台赛报了名。他竟做了擂主。比赛那天,他唱了两段《西厢记》红娘唱腔,一段是:

他二人进房去竟把门来上,

门儿外战兢兢站立俺红娘。

都只为老夫人把良心昧丧,

抱不平我才陪你来到书房……

另一段是:

谯楼上打四梆,霜露寒又凉,

为他们婚姻事,俺红娘跑断肠。

抬头把天望,为什么,为什么,今夜晚这夜真长啊!

恨声老夫人,过河你拆桥梁,

逼你的亲生女,夜半会张郎。

从今后再莫说你治家有……

唱过了,看到观众和评委都给他打了全场最高分,他眼角悄悄溢出了泪花。这一辈子,能演给千千万万个戏迷看,死了也值了!

(有删改)

(注)旦角指的是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多角度描写了“旦角”的舞台形象,重点突出了他妩媚的扮相和出色的唱功。
B.旦角因演不好英雄人物而非常着急,既表现了他对戏剧的热爱,也表现了“旦角”这一角色的局限性。
C.儿子的“笑”是对自己女人误解两位老人之间关系的嘲笑,“不笑”“叹了一口气”则包含了一种无奈之感。
D.本文语言散发着独特而清新的乡土味道,且平中见奇。如第四段在写主人公的伤心表现时,看似描写平淡,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小题2】小说中,儿媳对“旦角”的不满与其他人对“旦角”的认同、痴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共有三处引用了“旦角”的唱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