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
B.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
C.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 |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
宋代诗人曾巩有诗《正月六日雪霁》:“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 但期约看花人。”下面句子填在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A.明日杏园应烂漫 |
B.家家买酒清明到 |
C.送春无限情惆怅 |
D.莺飞草长树树红 |
下面是从课文《项羽之死》里节选的两处描写,请你任选一处,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4分)
①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②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①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②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 |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 |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 |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 |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对比、拟人) |
下列语句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 B.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 |
C.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 | D.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②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③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④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②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③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④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 ① | ② | ③ | ④ |
A | 比喻 | 反复 对比 | 反语 | 比喻 |
B | 比喻 | 反复 对偶 | 对比 | 借代 |
C | 通感 | 反复 对偶 | 对比 | 借代 |
D | 通感 | 反复 对比 | 反语 | 比喻 |
A.A | B.B | C.C | 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