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勤奋是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天才的坟墓。 |
B.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
C.米奇月饼恭祝全市人民中秋快乐。 |
D.我在路上走着走着,忽然觉着道路好像宽了许多。 |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要深挖井,才能出甘泉。 |
B.没有求知欲的人,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永远飞不起来。 |
C.故乡是一个人最初的滋养之地,也是一个人运行的支点。 |
D.风吹老了树林,吹瘦了河流,吹散了村里那些熟悉的面孔。 |
下列各句中,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借代) |
B.夕阳的余晖在山坡上徘徊,陪伴着流连忘返的游客。(拟人) |
C.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成为一种高尚的人生品质时,你能不快乐的接受吗?(反问) |
D.杏花村的酒醇美甘甜,十里地外就能闻到酒香了。(夸张) |
下列对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 )
A.登高远望,泰山的松树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游戏。(比喻) |
B.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和稀饭。(借代) |
C.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拟人) |
D.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岗也动了。(夸张) |
下列诗文典故的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年是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我相信,在博科娃总干事领导下,教科文组织一定能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谱写新的篇章。 |
B.中国古人说,“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我们双方都要站得高,看得远,锲而不舍,排除万难,推动中美关系沿着正确方向走稳、走实、走远。 |
C.“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到了,我们即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乙未羊年春节。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充满了喜悦之情。 |
D.“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 |
下列各项中有关划线句子的修辞表述有误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楚山孤”是诗词中常见的移情于物的手法,不是楚山孤独的意思,而是人有孤独的感觉,因而看山也觉得山是孤独的。) |
B.在欢迎日本青年代表团的宴会上,热情的中国朋友用著名的“人参母鸡汤”来款待客人。不想这可为难在场的翻译了。原来,他没有记住日语“母鸡”这个词。只见他机灵地站起来,指着汤,笑着对客人说:“这是公鸡的太太和人参做的汤,请诸位品尝。”(这里运用借喻修辞,将崇高之人比一个卑俗之物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
C.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着,“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这里运用借代的手法,用“洋布”代旗,以“卑俗”代替“崇高”,故意将崇高降下格来,将尊贵庄严的形象装进滑稽卑俗的外壳之中,收到良好的讽刺效果。) |
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有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送》)(“新月”“蛾眉”:作者浮想联翩,仿佛那弯弯的新月牙是娇妻的蛾眉。) |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双关手法的是
A.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D.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的一项是()
A.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人荷叶下面歇凉去。 |
B.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来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
C.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
D.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
对句子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A.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 B.拟人 拟人 对偶 比喻 |
C.比喻 对偶 排比 比喻 | D.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