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13—1925年俄国(苏联)粮食产量

注:普特=16.8千克
(2)概括材料一中1921—1925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的原因。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确立的“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
(4)请列举“(苏联)五年计划”被“经济崩溃的西方”关注的史实?这一史实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上述材料和问题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材料一 1913—1925年俄国(苏联)粮食产量

注:普特=16.8千克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材料二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材料三 (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2)概括材料一中1921—1925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的原因。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确立的“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
(4)请列举“(苏联)五年计划”被“经济崩溃的西方”关注的史实?这一史实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上述材料和问题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下表反映了1928年-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苏联的粮食和肉食人均产量发展长期停滞,甚至下降 |
B.当时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
C.苏德战争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
D.农业集体化政策对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作用不大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 B.高度评价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C.全面评价了新经济政策 | D.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
历史课上围绕苏联经济建设开展辩论活动,形成如下结论。据此判断,他们辩论的主题是( )
利 | 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弊 |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
A.斯大林模式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新经济政策 | D.《和平法令》 |
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据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B.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 D.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
以下对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
B.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C.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
D.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如果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这反映出苏联当时
A.实行计划经济 | B.经济比例失调 |
C.产品质量低劣 | D.资源消耗严重 |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苏俄某一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该学者评价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 B.农业集体化 | C.斯大林模式 | D.赫鲁晓夫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