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交流互鉴,推陈出新。李老师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革新工具——见证经济文明)
(1)对比下图反映的两种经济文明类型的不同特点。

任务二(解放思想一传承精神文明)
(2)下面的材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想想主张?概括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影响。

任务三(保障民权——关注政治文明)
美国历史上的法律文献(部分)
2019年中国“两会”人气话题
1787年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先后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险法》等
救命良药进医保改农村厕所、建民生工程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博物馆新需求、新功能文化+旅游绽放更大魅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安全是网约车的底线
(3)上述法律文献保障了人民的哪些权利?
(4)2019年“两会”人气话题说明了什么?
 
任务四(协和万邦——推动文明互鉴)
(5)根据下面材料信息,从现代史上举出两个事例说明“团结合作促进文明互鉴”。
当前题号:1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现代史就是一部现代化的发展史,而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通过努力逐渐解除各种束缚而获得自身解放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材料二 近代法国史学家薛纽伯曾说: “旧时的法律是贵族的,它把人分成一些不平等的阶级……现在社会是德谟克拉西(民主)的,它已使一切人在法律之前平等。”

——摘自 [法]薛纽伯 《现代文明史》

材料三“机器人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对人的体力劳动的替代,“机器人革命”则推动了机器对人的脑力劳动的替代……由于机器的功能延伸和对人的替代,单一生产中对人的需求量相对下降;随着机器复杂度的增加,实际上对产业工人在多领域的技能和编程、系统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摘自人民日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

(1)材料一中的“古学复兴”指什么?梁启超认为其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薛纽伯认为“现在社会”法律对人的意义是什么?并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欧美国家颁布的法律文献及其内容予以说明(任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使人得到解放的?“机器人革命” 对人产生了哪些影响?
当前题号:2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闸门,这场运动:(  )
A.起源于英国B.提倡人文主义C.发生在17-18世纪D.出现了凡·高等代表人物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材料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最根本的因素并非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近代精神”(即“个人主义”) 的觉醒和发展。此种“觉醒和发展”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代的根本分野,是欧洲的“近代性”的开端。

欧洲人在精神上获得觉醒并高度发展之后向外和向内的扩展:向外的发展即所谓“世界的发现”;向内的 发展即“人的发现”,也就是个性的发展。

——摘编自布克哈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政治智慧主要体现为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政治设计。在美国,深受启蒙思想 影响的革命领袖们想建立一种以公共主权和大多数人意志为基础的代议制政府。他们呼吁成立议会和制定 宪法,编纂各种宣言和法案,他们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更是证明了一支反 抗暴君统治的公民军队的强大,美国宪法也证明了共和制体制能够在精巧的宪法的维护下和谐地运作。

——摘编自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材料三 三民主义的提出对于当时的中国有着相当大的震动,对于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者而言,三民主义为他们确立了推翻帝制,推翻封建主义的革命理想。而对于辛亥革命后的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革命行动,三民主义实现了对近代社会力量的整合,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

——虞和平《三民主义与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与美国革命的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民主义是如何促中国进近代革命进程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作用的认识。
当前题号: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中外文明的交流
材料一 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都处在社会的变革时期。……百家争鸣后,随着秦统一六国,中国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在西欧,文艺复兴之后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决然不同于封建主义的任何一种形态。百家争鸣、文艺复兴都给各自的国家、民族奠定了深厚而牢固的文化基础,从而带来了长久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内容和性质上,它们都是一场文化运动,都在复兴一定的古典文化。无论是百家争鸣还是文艺复兴都对人性进行了一番思考,肯定了人的价值,都希望在未来社会中塑造新的人。

——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阅读材料一,比较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的相同点。
材料二 文明交流的载体

(2)上图为“古代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及中国文化外传示意图”,依据图示结合所学,补充图中①②处空白。
材料三 张骞与哥伦布“张骞发现西域,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
他们都开辟了“改变世界的路线”。

——翦伯赞

(3)依据材料三,仿照示例,介绍哥伦布开辟“改变世界的路线”。示例:张骞通西域介绍:公元前2世纪末,张骞在汉武帝支持下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险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材料四 番薯的“旅行”“番薯一直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品种,西班牙人远航出海时,正是番薯丰收的季节……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往返于中国与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船舶日益增多。明清时期的闽、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众多的海外移民、对外贸易的优势政策,使得它们在外来作物的引进与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番薯的传入和推广迅速取代了芋、山药等的粮食功用,使它们退居蔬菜行列。同玉米相比,番薯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更低,适应能力更强,玉米、番薯这两种作物在扩大耕种面积的同时,也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提高,缓解了长期以来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供养了更多的人。番薯因其高产,除供给百姓食用之外,尚且有盈余出售,使它成为可用来交易的商品,促进了明清时期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4)阅读材料四,指出番薯“旅行”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分析番薯的传入给我国明清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当前题号:5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人不断被“发现”,人之为人不断被关怀,是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被编排在礼仪秩序里,他的身份可以是某个人的亲人、朋友、君臣、师生,礼制唯独没有安排他作为自己应当怎样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生而为洗脱原罪,在教会规定的一系列繁文缛节中祈求与上帝契合,禁欲、苦修,将一切节省下来奉献给上帝。
材料二 贝亚特丽丝是但丁青年时期的梦中情人,可惜过早病逝。她是银行家的女儿,生活里受到贵族和教会阶层轻视。但丁在《神曲》中将其复活,二人在天堂门口相遇。这位世俗美女取代了掌管天国钥匙的圣徒彼得,成为但丁进入天堂的向导。《神曲》一经面世,贝亚特丽丝的形象感动了当时众多的平民读者。
材料三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痛斥古代社会逼迫女性节烈的陋习,“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节烈不仅是对人性的戕害,更是不道德的行为。“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现在所谓节烈,不特除开男子,绝不相干;就是女子,也不能全体都遇着这名誉的机会。所以决不能认为道德,当作法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人的社会标准分别由什么学说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学说因何成为该时期的统治学说?
(2)材料二中,贝亚特丽丝的文学形象满足了人的什么需求?贝亚特丽丝的文学形象折射出文艺复兴哪些内容?
(3)材料三中,鲁迅批判节烈观的依据,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女性在近代中国地位的变化。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提高“人之为人不断被关怀”的程度。
当前题号:6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这是种全新的反省,开始以人的眼光,从人的立场出发来观察生活,对待世界,而不是像在信仰主义时代那样一切都从上帝出发。”这一“全新的反省”( )
A.促进了西方启蒙思想的产生B.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D.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