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历史

题干

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交流互鉴,推陈出新。李老师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革新工具——见证经济文明)
(1)对比下图反映的两种经济文明类型的不同特点。

任务二(解放思想一传承精神文明)
(2)下面的材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想想主张?概括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影响。

任务三(保障民权——关注政治文明)
美国历史上的法律文献(部分)
2019年中国“两会”人气话题
1787年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先后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险法》等
救命良药进医保改农村厕所、建民生工程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博物馆新需求、新功能文化+旅游绽放更大魅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安全是网约车的底线
(3)上述法律文献保障了人民的哪些权利?
(4)2019年“两会”人气话题说明了什么?
 
任务四(协和万邦——推动文明互鉴)
(5)根据下面材料信息,从现代史上举出两个事例说明“团结合作促进文明互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20-03-29 10:0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近代化的探索中国近代化历程探索三步曲
序号
事件名称
相关史料
1
洋务运动
(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本质在于维护现有的封建专制统治。治标不治本,必然导致求强求富的近代化尝试目标难以实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
新文化运动
怎么“立人”呢?鲁迅说,“我想,现在的办法,首先还得用那几年以前的《新青年》上已经说过的‘思想革命’。”也就是说,先进行人的现代化,而后才能谈到制度的现代化。

——摘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政治制度,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辛亥革命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
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④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历程和西方的近代化历程顺序刚好相反。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回顾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同类题3

历史中每个华丽转身的瞬间都澎湃着光辉的新浪潮。
(从漠视到重视)

材料一:

作者

作品

出书时间

内容

魏源

《海国图志》

1843

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蒸汽机和火轮船等西方新式器物的原理和制造方法

姚莹

《康蝤纪行》

1845

强调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介绍了英国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

徐继畬

《瀛环志略》

1848

详细介绍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世界地理知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封建士大夫集团的思想主张。促使其产生这些思想主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从禁止到尝试)

材料二: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70年代的矿业政策新变化。列举洋务运动中“试办煤铁事宜”的民用企业。据此简要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从怀疑到传播)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在中国,粱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皆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从1917年到1923年,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启超传》

(3)根据材料三,“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得益于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在中国近代社会起到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