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史
- +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 早期国家和社会的变革
-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繁荣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 中国近代史
- 中国现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代史
- 世界现代史
许多成语典故于历史,下列成语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
①纸上谈兵 ②破釜沉舟 ③约法三章 ④增兵减灶 ⑤围魏救赵
①纸上谈兵 ②破釜沉舟 ③约法三章 ④增兵减灶 ⑤围魏救赵
A.②③④ | B.①④⑤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注:①通济渠: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疏通故道,入淮河,到山阳。②邗沟: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并概括大运河开凿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大运河修建理念的共同点。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注:①通济渠: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疏通故道,入淮河,到山阳。②邗沟: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并概括大运河开凿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大运河修建理念的共同点。
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下列可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②③④ |
西周时天子用九鼎,诸侯只可以用七鼎。但春秋时期,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反映出的问题是
A.青铜器制造业发达 | B.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
C.鼎成为普遍的器具 | D.天子与诸侯毫无差别 |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讨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天子威信很高 | B.诸侯势力强大 | C.战争频繁 | D.生存环境恶化 |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予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有什么特点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 B.鲁国主动与秦晋结好 |
C.天子依附予诸侯 | D.同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
“千耦奇谈”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春秋后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
A.用耒耜翻土 | B.用牛来耕地 | C.用石刀砍伐枯根 | D.用青铜农具耕种 |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
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