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学了某课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
③英语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历史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②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塞翁,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人们都来宽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塞翁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不久,他的儿子因骑马摔断了大腿。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一致(  )
A.孔子B.孙武C.老子D.孟子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摘自《论语》

材料所列孔子的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你选择材料中孔子的一则言论,提出你自己的见解(理解),并简要加以论述。(要求:见解明确或理解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当前题号:5 | 题型:论述题 | 难度:0.99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所著《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把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当时出现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主题。阅读材料提示,探究问题。
(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老子》(即《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法:效法,学习)
(1)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
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2)都江堰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
(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
(3)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哪两方面?
(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
面对日益消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
(4)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为自己即将进行的调査和后续调査报告的撰写设计一个标题。(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
当前题号:7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前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为政以德”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D.“改革”“法治”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兼爱”“非攻”B.“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仁者爱人”“以德为政”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