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历史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注:①通济渠: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疏通故道,入淮河,到山阳。②邗沟: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并概括大运河开凿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大运河修建理念的共同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20-04-08 12:4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主题。阅读材料提示,探究问题。
(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老子》(即《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法:效法,学习)
(1)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
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2)都江堰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
(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
(3)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哪两方面?
(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
面对日益消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
(4)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为自己即将进行的调査和后续调査报告的撰写设计一个标题。(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

同类题5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1)依据材料一,你可以推论出春秋时期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材料二:“就在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能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摘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哪一大型工程?
材料三:见如图《丝绸之路线路图》

(3)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把我们精美的瓷器与丝绸一起传播了出去,为其开通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有何作用?
材料四:“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4)材料四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五:今年(2019年)上半年,遂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57.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

——摘自《遂宁新闻网》

(5)综合上述几则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请你为遂宁经济的发展提至少2条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