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
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C.大汶口遗址D.城头山遗址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搭上草棚的水井
D.半地穴式房屋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到这里祭拜。这是因为黄帝
A.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B.联合炎帝打败了蚩尤
C.实行禅让制
D.建立了夏朝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他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位杰出首领,他带领群众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他是(  )
A.黄帝B.尧C.舜D.禹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还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龙山文化遗址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与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后期,秦国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2200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材料二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材料三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东汉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

——上述四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请写出材料一中的“综合性的水利枢纽”的具体名称。这座水利枢纽是谁主持修建的?
(2)材料二所叙述的盛世局面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3)光武帝是哪个封建王朝的建立者?材料三所叙述的盛世局面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西汉和东汉的盛世局面的相同点。
(5)根据材料四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大规模的开发的主要原因。请列出江南地区得到大规模的开发的主要表现。(列出其中一个表现即可)
当前题号:6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对外战争),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改革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

材料二

 
(2)材料二的表格和图片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汉化措施?这场改革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3)两次改革是否都是成功的?它们能够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至少两条)
(4)从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当前题号:7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1)依据材料一,你可以推论出春秋时期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材料二:“就在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能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摘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哪一大型工程?
材料三:见如图《丝绸之路线路图》

(3)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把我们精美的瓷器与丝绸一起传播了出去,为其开通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有何作用?
材料四:“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4)材料四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五:今年(2019年)上半年,遂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57.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

——摘自《遂宁新闻网》

(5)综合上述几则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请你为遂宁经济的发展提至少2条合理建议。
当前题号: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调整统治政策)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2)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重视农业发展)

材料二: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三: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宋书》

(3)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当前题号: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民族间的交流,善于学习外国文化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勤奋严谨的品质等是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从商周时期,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朝臻至鼎盛,古代中国科技都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当中。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世界科学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1)中国是农业大国,我国远古居民在世界上最早栽培出哪两种农作物?
(2)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
(3)东汉改进造纸术的人物是谁?
(4)被后世尊为“医圣”的东汉名医是谁?他的医学名著是什么?
(5)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是谁?他创编的一套保健体操是什么?
(6)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中国古代数学家是谁?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是什么?
当前题号:10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