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史
- +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 早期国家和社会的变革
-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繁荣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 中国近代史
- 中国现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代史
- 世界现代史
五一期间,小明在北京周口店参观了一处距今大约70万~20万年之间的早期人类遗址。由此可以推断,他参观的这处早期人类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 B.北京人遗址 | C.半坡人遗址 | D.河姆渡人遗址 |
历史老师利用下图原始人类头部复原像讲述 “他们生活在距今约 70~20 万年,已经会 使用火,过着群居的生活”,老师讲到的原始人类应该是


A.元谋人 | B.北京人 | C.山顶洞人 | D.半坡人 |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 B.禅让制 |
C.宗法制 | D.分封制 |
“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 B.河姆渡原始居民 | C.半坡原始居民 | D.北京人 |
“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 B.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
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 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秦朝、三国 | B.隋朝、唐朝、元朝 |
C.商朝、唐朝、明朝 | D.秦朝、唐朝、十六国 |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词:“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
A.春秋、战国 | B.春秋、秦朝 | C.战国、西汉 | D.战国、东汉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史记》
材料三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并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材料二中的“戎寇”指的是什么?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3)材料三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制度”分别指什么?郡县制的实行,对此后历代王朝有什么重要意义?
(4)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体现了古代政治体制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史记》
材料三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并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材料二中的“戎寇”指的是什么?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3)材料三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制度”分别指什么?郡县制的实行,对此后历代王朝有什么重要意义?
(4)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体现了古代政治体制怎样的发展趋势?
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 |